12月14日,许昌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气温骤降。
贫困户的住房是否漏水?窗户是否透风?有没有过冬的棉衣、棉被?许昌市驻村一线的帮扶干部,入农家、查危房、扫积雪、送被褥,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贫困户心坎里。
雪中送暖只是许昌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个画面。许昌市委确定12月份为“脱贫攻坚决战月”,全市3万名帮扶干部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下足“绣花”功夫,书写出一个个动人的脱贫故事……
扶贫更要扶志——王凤菊的笑容
“压面条机安装好了吗?技术员有没有教你怎么使用?”12月14日,记者来到襄城县姜庄乡许邓村,驻村第一书记刘传海正和贫困户王凤菊拉家常。来自许昌市直工委的刘传海,到这里担任第一书记已有两年,用行动赢得了困难群众的信赖。
“传海大哥的开导和帮助,让俺对脱贫充满了信心!”王凤菊站在一台崭新的面条机前,满面笑容。
素有“老东坡、蛤蟆窝”之称的许邓村,地理位置偏僻。以往,王凤菊因为找不到致富门路,一度思想消沉。刘传海一次次耐心劝导,让她解开思想疙瘩。脱贫缺技术,刘传海鼓励她报名参加脱贫技术培训班,掌握致富技术;创业少门路,刘传海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为其免费提供了一台面条机。如今,王凤菊的面条铺马上就要开张,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贫困户的情况不是千人一面,需要因人施策。扶贫先扶志,要把大伙儿脱贫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刘传海初到许邓村时,村里有127户426人生活贫困,如今,这个数字下降到6户22人。
输血更要造血——榆林村的变迁
“朱大爷,下雪了,我给您带来了一床新棉被,睡着暖和。”12月14日9时许,许昌市科技局派驻长葛市后河镇榆林村第一书记吴卫东走进村民朱付申家,嘘寒问暖。
在位于长葛市西北角的榆林村,朱付申家是该村最困难的家庭之一。他老伴儿患有精神疾病,儿子一个失踪多年,另一个身有残疾。驻村帮扶,让朱老汉家的日子发生了改变。
“一个光伏发电扶贫项目,让16户贫困户每年都能享受最低3000元发电补贴,而且持续25年。”吴卫东说,朱付申还被聘为村里的保洁员,每月有600元的收入,再加上他和老伴儿都能拿到低保、补贴等,实现脱贫不成问题。
“要想斩断穷根,‘输血’更要‘造血’,开展产业扶贫是关键。”吴卫东说,由森源集团开设的扶贫工厂,优先吸纳贫困人员20余人,建设3000亩迷迭香种植基地,让困难群众既能当股东,又能通过迷迭香种植获得务工收入。
身入更要心入——“女汉子”作风
12月14日中午,长葛市南席镇毛庄村贫困户尹遂立的家里暖意融融,“好闺女”杨雪峰正忙着给老两口下饺子。
年过六旬的尹遂立膝下无子,他的妻子张爱荣因病下半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2016年6月,干练利索、走路风风火火的长葛市卫计委干部杨雪峰被派到毛庄村,成为尹遂立家的帮扶责任人。
为尽快改善老两口儿的生活处境,杨雪峰以最快的速度给尹遂立家落实了低保、残疾人补贴等各项政策,还为张爱荣申请了慢性病卡和一辆轮椅。她又通过协调,让尹遂立当上村里的保洁员和农业保险协管员。这样,杨爱荣看病能报销,又有各项补贴,老两口的生活有了保障。
“扶贫不是‘镀金’,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扶贫路上一个不能少’,是党委、政府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我要把脱贫工作做实做好。”杨雪峰说。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