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宋广军通讯员刘艳红
“没想到俺这没人看起的废人也有用处,更没想到俺这辈子还能靠自己的一双手赚钱脱贫,在人前也能挺直腰板,这都是程书记救了俺这一家。”在禹州市顺店镇杜村,贫困群众杜贯树只要提起驻村第一书记程淑丽,感激的泪水就擦不干。
今年53岁的杜贯树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22年前,正值壮年的他患上了布卡综合征,腰背及胸腹壁静脉曲张,长年吃药,不能干重活儿。妻子患有长期慢性病,也没有劳动能力,儿子正在念初二。他虽然有一手编制笤帚的好手艺,可现在用的人少了,几天也卖不出去几把,赚不了几个钱。“哎!老天爷饿不死瞎眼雀,混一天算两晌吧!”无奈的他总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本来就弯曲的腰板也显得更弯了。
2015年9月,许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察室主任程淑丽被组织上选派到杜村担任第一书记。从住下第一天开始,她就坚持每天上午雷打不动的工作——巡村。大街小巷、农家院落、晒暖的老人、择菜的妇女、烤火的乡亲、扫街的保洁员,只要有人,她就会主动过去,不管是石头块、水泥板、树疙瘩、小板凳,管它有没有灰尘,她都一屁股坐下跟乡亲们拉家常。这一拉,既拉出了乡亲们的心里期盼,也拉近了与乡亲们的距离:“看,人家那么干净的衣服,灰都不吹就坐,一点都不嫌脏,没把咱当外人啊!”
对全村12户34人贫困群众,程淑丽经常到家里看望,了解情况。在走访中,她敏锐地感到,这些贫困群众虽然渴望脱贫,可沉重的心理负担浇灭了他们心中的激情,压倒了他们的精神支柱。她觉得送钱送物只能解决他们暂时的生活困难,要彻底脱贫,就必须“扶贫先扶志”,去掉心理包袱,重拾生活自信,让他们有尊严地脱贫。
这天,程淑丽来到村民杜贯树家,和正在缚笤帚的杜贯树拉起了家常。“你缚的笤帚结实,收拾得又干净,看着都叫人喜欢。这样吧,我帮你销,你只管缚……”从此以后,程淑丽一有空儿就赶到杜贯树家,跟他拉家常、鼓劲加油,还把他手工缚制笤帚、炊帚的过程拍成图片、视频,配上文字编成微信,广发朋友圈宣传;每次回单位或外出,她都带上样品推销,各中小学校、企业都有他推销的笤帚。今年9月学校开学前,她两天就推销出去300把笤帚。
如今的杜贯树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由于程淑丽的宣传推销,他缚的笤帚供不应求。“没想到程书记能天天帮俺卖笤帚,虽然比过去使哩慌,可俺心里甜,总觉得有用不完的劲儿!”他高兴地说。
81岁的杜光义脑梗后双手活动不便,但爱好绘画。程淑丽就自己拿钱为他买来颜料、画笔和宣纸,鼓励老人创作,并准备春节期间在新落成的村文化广场为老人办一场画展,帮他宣传出售画作。
贫困户杜次会大儿子没技术,程淑丽就帮助他学会手工磨豆腐,生意远近闻名,很快脱贫致富;贫困户杜群儿子身体残疾变形,不能干重活儿,她就协调安排到杜村木粉厂上班。她还与河南电视台新农村频道申请开通打工直通车,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免费找工作。
……
“我们要扶贫,就必须解决贫困群众‘人穷志短’的精神负担,帮他们鼓足生活勇气,树立致富信心,并积极提供帮助,让他们靠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和正常人一样直起腰板有尊严地做人!”程淑丽充满信心地说。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