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蘑菇书记”,几多风雨真情。去年村里搭起免费大棚,动员贫困户用到户增收资金买菌棒来种,闫彩玲却不敢报名。赵玉甫几番登门,再三承诺:“别怕,你有‘后盾’!”
“如果不把贫困户的蘑菇当成自家的蘑菇,贫困户咋能相信你?”赵玉甫和党员们一合计,把党支部建在了食用菌基地,每一名党员负责一户贫困户的大棚。有了坚强“后盾”,贫困户挺直了腰杆。赵玉甫告诉记者,赵家村食用菌基地共带动贫困户130多户,全镇大多数贫困人口都可以从基地获得收益。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清丰县推动实施“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新建53个标准化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带动1.7万余人脱贫致富。县、乡(镇)、村三级党委书记扑下身子、齐抓食用菌产业。
“‘蘑菇书记’是开路先锋,跟着走准没错!”最近,清丰县高堡乡才古庄村贫困户王继山正用无息贷款,加紧建造两座双孢菇大棚。去年春天,县里提出发展食用菌产业时,王继山动了心,可一想到投资大、没经验,他又打了退堂鼓。就在那时,才古庄村党支部书记李传周自掏腰包70多万元,建好食用菌大棚供村民使用。
“当时我也担心钱会打水漂,但是要带着乡亲们致富,大不了算俺的厂子一年没挣钱。”李传周说。村支书定了村民的心,首批大棚年产值均超过10万元。
“俺这个‘蘑菇书记’是逼出来的。”清丰县韩村镇西赵楼村党支部书记卢午申曾先行试种草菇,因不懂技术,血本无归。从此,他一天天待在大棚里“修炼”。“俺必须成为专家,这样才有底气带领群众去脱贫致富。”卢午申说,如今,该村的食用菌基地已发展大棚200多座。
“食用菌对温度、湿度要求高。现在天气逐渐变热,适当延长大棚盖门帘的时间咋样?”在基地转完一遍,卢午申把想法发到“清丰县乡村三级书记微信群”里。“照顾蘑菇,得跟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操心。”马庄桥镇党委书记师敬川马上在群里发言,“不把扶贫事业干好,最后丢人的是自己!”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张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