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了扶贫车间,不出村就能就业,不仅增加了收入,还能照顾老人孩子。”近日,在村口华科绳业有限公司扶贫车间工作的新野县上庄乡杨营村村民杨子顺说。
新野县依托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光电电子三大主导产业,以返乡创业工程为龙头,通过“千企帮千村”结对帮扶,把扶贫车间办到村边路边、田间地头,让贫困群众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打赢脱贫攻坚战,就业扶贫是有效途径。转移就业是最根本、最有效、最稳定的脱贫途径。为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该县按照“立足产业、扶企带贫、乡镇(村)设点、就近就业”的思路,根据贫困人口的劳动力状况,搭建就业平台,引导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光电电子等劳动密集型、加工型企业到乡镇(村)设立扶贫车间,通过“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企业+党支部+贫困户”的模式,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在扶贫车间建设上,突出“两小两快”,即:投资小、风险小,带动快、见效快。
投资小。该县坚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利用农村闲置的校舍、仓库、民房、旧村部等资源进行改造提升,实现花小钱办大事。为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该县出台扶企带贫政策,每改建一个扶贫车间由县财政给予5万元补助;对新建扶贫车间,由县财政按每平方米200元给予补助,新建一个20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个人投资基本不超过20万元;对建成运行3个月以上,安置贫困群众不低于用工人员20%或不少于10人的,县财政按照每名贫困群众每月400元的标准给予企业补贴,以降低企业成本。王集镇高桥村扶贫车间,由虹盛欣电子公司投资25万元,利用粮所闲置房屋进行改建,仅用15天就建成投产,吸纳23名贫困群众转移就业。
风险小。扶贫车间的经营主体多为县返乡创业人才,具有多年的经营管理经验,生产的产品基本上都是纺织服装、光电电子等产业链上的配套产品,大企业为扶贫车间分拨订单进行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强。樊集乡奇达电子扶贫车间,由返乡创业人员肜书奇投资建设,县产业集聚区恒辉电子公司分拨订单进行生产,吸纳38名贫困群众就业;上庄乡邓庄扶贫车间,由重点服装企业娜媖服饰把T恤衫、短裤等产品的生产环节前移到扶贫车间,吸纳8名贫困群众就业。
带动快。首先辐射范围广。新野作为平原县,人口密集,交通方便,一个扶贫车间可辐射带动周边3至5个村的贫困群众就业。其次就业门槛较低。扶贫车间主要生产编织、鞋帽产品等,用工要求不高,群众经过简单培训后即可上岗就业。第三,就业方式灵活。根据劳动力状况,群众可选择车间上班、居家生产或保洁、门卫等辅助性岗位。第四,群众积极性高。对在扶贫车间就业的贫困群众适当提高工资标准,对通过就业带动全家脱贫的再给予全年工资总额10%的奖励。
见效快。由于投资少、风险小、带动强,所以发展快、成效好。目前,全县共建立扶贫车间40个,带动贫困群众1000多名,具有正常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人均月工资在1500元以上,具有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月工资在600元以上。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