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食代”创始人赵小勇对未来充满信心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魏朝林牛洁文图
种地≈不挣钱,是农民在角色认知中最大的尴尬和无奈。
驻马店市泌阳县郭集镇,一种全新的农业模式悄然生根。该模式的发起人是赵小勇,其创办的河南省源食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源食代”)创新农业模式,为农业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搭建起“一站式保姆服务平台”,立志打破“种地≈不挣钱”的现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到,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民生福祉,路在脚下,美好的愿景,源食代正在践行!
【三代人心声】一降一升,一亩地多赚80块
“不怕你笑话,俺还是喜欢种地”
8月4日午后,郭集镇杨树岗村,玉米垂髫,花生婆娑。
“不怕你笑话,俺还是喜欢种地。”踱步在乡间小路,60后薛榜照说。这句话,放在十几年前,他自己都不信。
之前,老薛家有五亩地,他留下两亩,剩下全部外包,更多的时间,老薛在外打工。“比种地赚钱,但日子真熬得慌。”
孙女出生后,老薛狠狠心:回家,重新当农民!2017年,源食代成立,他瞅准时机,承包了300亩地,当起老板。
老薛算了笔账:以小麦为例,农资等由源食代大宗买入,成本降低;另一头,粮食大宗卖出,有更多的议价权,收购价提高。两头一加,一亩地多赚80块。
尝到甜头的,还有70后周景武。订单式收购,让他心里“有谱”,大胆包了400亩烟叶,一亩地的利润可达1500元。
80后男儿张文忠也是受益者,他可以安心留在家里,不再错过孩子的成长。
【一站式服务】
保姆式平台,服务链条全“包圆”
“让种地更轻松,让粮食更安全”
赵小勇,46岁,郭集镇刘庵村人,“主心骨”式人物。
年少时,他怀揣梦想,北京打拼。2011年,事业有成的他回到家乡,昔日村庄大变样:年轻人出去打工,有些土地甚至撂荒。
赵小勇决定,流转土地搞种植,他成立了打磨山生态农业合作社,最多的时候,流转土地1万余亩。赵小勇成了种粮大户,真正从土地上刨出了“金子”。
2017年,赵小勇又决定,将“盘子”做大,最大限度发挥土地价值,实现农民增收。他将土地分给有意愿、有能力种植的大户,指导他们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自己则注册成立了源食代,又与农业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签订服务协议,搭建起“一站式保姆服务平台”,提供全链条服务。郭集镇共有10万余亩土地,已有4万余亩成为源食代的服务对象。
一站式保姆服务平台,可概括为“五统一分离”:统一规划、品种、技术、收储、销售,分离种植。该模式优势明显:土地规模化,统一农资采购、农机耕作,成本降低;大规模种植,可提高议价权;一高一低,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订单式收购,让农民大胆种地。此外,源食代还将发展标准化农业、高端私人订制农业、有机农业、共享农业,让土地生出更多的“金子”。
“我们不从农民身上赚一分钱。”赵小勇说,源食代独创运营模式,不与链条中的任何环节争利,“我们的初心是,让种地更轻松,让粮食更安全。”
【示范性意义】
对实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有现实性指导意义
“既科学规划,又接地气”郭集镇党委书记程杰评价,源食代模式能增加土地抗风险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从更大层面来说,探索成功后,有利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品质。
我省一资深农业专家表示,分散化种植是制约土地发展的重要因素,源食代这一模式既科学规划,又接地气,可精准落地,可复制,对实现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有现实性指导意义。
最近,赵小勇总想起一句诗和一首歌。诗是:行走万里路,终归诗酒田园。歌是《在希望的田野上》: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
好男儿志在四方,赵小勇的“四方”,就是土地。因为深爱,他无法假装不爱。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