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寺村人的幸福生活

    首页 > 三农 > 正文

    日期:2018-08-17 16:10:07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农村版    
      □本报记者冯佳志通讯员毋昆王秋生
      暑去秋来,孟州市会昌办事处寺村的葡萄丰收了!8月14日,记者在该村葡萄种植基地看到,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下,大串大串的葡萄垂下来挂满了架,像玛瑙,似翡翠,密密实实、晶莹剔透。正在大棚里忙着采摘的村民郭永孝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告诉记者:“俺村的葡萄大棚里种植了阳光玫瑰、早夏无核、早霞玫瑰等品种,其中阳光玫瑰一斤能卖到18元以上,最贵的能卖到25元,一个大棚的纯收入在5万元以上。”
      寺村是2000年小浪底水库移民安置时,整村从洛阳市新安县石寺镇寺村迁至孟州的,全村移民总计500户1850人,划拨生产用地2800亩。移民后该村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业产值,使寺村移民“搬得出、住得下、有发展、能致富”的梦想照进现实。
      改土兴业寺村遍开致富花初到安置新村的情景,郭永孝还历历在目。新村安置点位于黄河滩区,地势高低不平,沙丘蔓延,十分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这对依靠土地搞传统种植的寺村村民是很大的考验。
      通过放淤改土工程,寺村共计改良土壤2500多亩,并引导农民由传统单一种植向收入高、见效快的中药材种植和水果种植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产值,使土地增收、农民受益,为移民安居乐业、长居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6年以来,在孟州市移民局的扶持下,我村流转土地近300亩,建设了品种葡萄大棚40座,发展果树种植基地200多亩,带动了20户移民参与种植。”寺村党支部书记关利茹告诉记者。
      移民前,王小花一家主要靠种菜和打零工为生,一年下来只有不到8000元的收入。如今,她参与了村里桃树种植项目,收入翻了好几番。“我们村种植基地与孟州一家大型企业签订了供销合同,我家每天向超市固定供货500斤,一年下来,我这10亩桃树净赚5万多元钱。”王小花满脸幸福地说。
      政策支持移民帮扶结硕果
      “移民生产开发和后期扶持工作,为移民搬迁后的生产、生活快速恢复以及移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孟州市移民局局长刘文升说。
      寺村安置点原先是一片荒地,所有的房屋、道路都是搬迁前新建的。从昔日的黄河滩区,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项目百花齐放的崭新寺村,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孟州市移民局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移民扶持政策。
      移民搬迁后,为使群众尽快富起来,该局按照移民资金项目化、项目资金集体化、集体资金公益化的要求,大力支持产业发展,利用项目扶持资金建成大棚、厂房交于村集体管理,并以建设成本5%的价格对外出租,增加了集体收入。截至2018年,该市共发放直补资金25740.73万元,共发放结余资金11578.5万元。
      经过多年发展,该村交通、水利、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工程建设成效初显。2012年先后建成安全饮水工程2处,解决群众吃水问题。自2016年以来,共引进、投入资金硬化村生产路8000余米,全面实现了田间通水泥路,协调资金20万元为本村修理更换太阳能路灯26盏。目前全村共有太阳能路灯68盏。从孟州车站到梁庄村的城乡公交每隔40分钟一班,温县到新安县的城际公交来往穿梭,这些车辆途经寺村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
      今年,该村正在实施的项目有:加宽大棚葡萄园道路硬化项目、吉祥路两边5座桃园围栏项目。村民自筹资金30多万元,正在实施天然气工程,预计年底通气使用。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

    下一篇:方城县 扶贫培训助脱贫
    上一篇:旅游扶贫的“淮阳经验”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