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从村医到“村官”赢得信任与喝彩

    首页 > 三农 > 正文

    日期:2018-09-03 10:41:41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农村版    
      □本报记者刘景华通讯员章江丽李均有
      入秋时节,灵宝市函谷关镇梨湾源村葡萄园望不到边,葡萄架下荡漾着自采游客的欢声笑语。孝贤文化、道德经文化遍布村中,一面面墙壁不但靓丽,也会“说话”。
      八年前,梨湾源村还是一个经济落后、村容破败的村庄,当时的村民张瑞革已行医十年,收入稳定,正筹划着在市区开设一家小型医院。村里许多人登门劝说他竞选村支部书记。起初,他很犹豫,一方面,自己学医多年一直想在医术上有所建树;另一方面,老父亲患病在床需要照料。经过艰难抉择,最终,他选择舍小家为大家。八年间,他把脉“缺水致穷”村情,开出了“治水兴业”的方子,开启了梨湾源村振兴建设之路。
      作为医者,张瑞革深谙医疾之理。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他把诊断治病之理运用到了治村理村上来,他开出了“先治水,再兴业”的方子,用以解决困扰村子发展的“顽疾”。
      梨湾源村以前叫梨湾塬村。当地千百年来有着“梨湾塬水艰难,唾沫洗脸不要钱,来人宁给十斤油不舍一口水”的笑传。水是农业发展的命脉,也是制约村子发展的第一因素。上任第一件事,张瑞革就做起了“水”文章。他和三个村干部凑了两万块钱开始“治水”。半年多时间,他穿梭在河务局、水利局,寻求移民项目、水利项目的支持。
      2010年,村里争取到了资金,打了一眼深近400米的机井,解决了全村1500口群众吃水难问题。2012年起,村里相继向上争取资金,建设了两座提灌站,铺设浇地管道1万余米。现在,全村2300余亩旱田变为水浇地。水的问题解决,彻底改变了村里靠天吃饭的囧境。群众满心欢喜,喜庆千百年来的变化,于是,“梨湾塬”更名为“梨湾源”。
      紧接着,张瑞革实施了“产业兴村富民”之法。2011年,他带着村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到陕西杨陵、我省宁陵考察学习特色农业发展。结合实际,引导群众大面积栽种葡萄。为让群众掌握葡萄管理技术,村里连年聘请专家来村为群众讲课,并邀请专家常年驻村,手把手为群众讲解葡萄种植管理技术。
      “我们村有夏黑、紫甜无核、阳光玫瑰等十几个新品种葡萄,占据着市场优势。2016年,我们村里与多家旅行社合作,开启了乡村采摘游模式,坐在田间就可实现销售,收入比传统销售翻番。”张瑞革说。
      为了让群众接受农业观光旅游观念,党支部在软硬件上“对症下药”。几年来先后修建、拓宽了两纵三横道路网,宽阔的水泥路贯穿联通五个自然村;文化墙遍布村里的大小巷道;村里相继兴建了文化大院,布置起了塑胶篮球场,架设了太阳能路灯。为了发挥党支部的带头作用,党员在葡萄成熟季,忙碌在群众的田间地头,疏导交通、组织采摘,为群众生产做好贴心人。2017年,来村自采游客达1800余人次,村里种植葡萄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家庭有十多户。
      十年间,张瑞革不仅暖了群众的心,也把“农民+技术、农业+旅游、农村+文化”的理念灌输到了群众心里,把一个昔日背负着外债、治安混乱的烂包村建设成了如今的三门峡市文明村、三门峡市美丽乡村、三门峡市卫生村。张瑞革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先进科技工作者、三门峡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灵宝市优秀支部书记。“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党员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张瑞革始终把这句话记在心中。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

    下一篇:商城县稻鸭共作绘出和谐美景
    上一篇:全国现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余人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