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国际范儿”擦亮“农”字招牌

    首页 > 三农 > 正文

    日期:2018-09-08 14:21:41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农洽会上展出的绿色农产品。本报记者王铮摄
      □本报记者杨晓东刘晓波沈剑奇
      纯正的法国红酒、德国精酿黑啤、新鲜的印尼凤梨、精美的巴基斯坦木雕……9月6日,第二十一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国际馆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客人。中国农加工洽谈会走过21年,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国际范儿”越来越足,“农”字招牌越擦越亮。
      中秋佳节将至,马来西亚“丝绸月饼”展区熙熙攘攘,马来西亚客商孙礼泉正忙着招呼客人,用流利的汉语向他们推荐独特的南洋风味月饼。金灿灿的月饼口味各异、整齐排列,记者也好奇地掰一块尝了尝,不油腻、爽口,别有一番风味。孙礼泉高兴地说:“我们的产品不添加糖,使用纯天然工艺制作。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身边一些朋友在中国的生意风生水起,我也跃跃欲试,第一次来到驻马店参展农洽会,一是想了解中国消费者的喜好对产品改良升级,二是希望借助展会提高知名度打开市场。”
      走到印度伟尔金有限公司的展台前,只见几位阿姨正仔细欣赏着精美的传统木艺家具,询问一把椅子和一个摆件的价格。印度客商Basir和Naved将价格打在计算器上,一边用蹩脚的汉语解释,一边比划着。Basir笑着说:“没想到客人这么多!很高兴大家这么喜欢我们的产品,回去以后我要好好学习汉语,将更多好产品带到中国。”
      本届洽谈会的国际化水平更高,澳大利亚、西班牙、匈牙利、哥伦比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驻华使馆农业官员出席洽谈会,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美国、法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22家企业参会参展,带来了新产品新经验。
      参展企业招商销售正酣,国外专家学者也纷纷建言献策。在国际农产品加工业合作交流活动中,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农业参赞柏思凯对中澳农产品加工业合作寄予厚望。他表示,中国和澳大利亚处在相反季节,农产品具有互补性,中国通过农产品加工,将进口大麦酿成啤酒,将羊毛制成新衣。柏思凯说,中澳农产品合作有《中澳自贸协定》和《卫生与植物谅解备忘录》作政策保障,未来还将逐步取消牛羊肉、皮革、园艺等产品的关税,希望更多企业抓住机遇。
      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项目官员伊安尼娜·卡里尼希建议,把人力从播种、施肥、收获等环节解放出来,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交流合作是最佳方案。”她说,通过区域间的互通有无,可以建立规范的标准、实现技术转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而达到互惠共赢。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

    下一篇:我省近八成农村上消化道癌患者获得早诊早治
    上一篇:“五面红旗”助力乡村振兴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