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两业”共进敲响百姓“幸福门”

    首页 > 三农 > 正文

    日期:2018-11-05 10:49:34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农村版    
      ——新野县高质量推动脱贫攻坚纪实
      □本报记者曹国宏通讯员王冬安
      新野县沙堰镇是闻名全国的洋葱、大葱种植基地,深秋正是大葱收获的季节,再过几天,将迎来大葱的收购高潮。
      10月25日,沙堰镇南村天辰云农场里的工人正在做各种准备工作,有的整理库房,有的收拾工具。大葱交易开始时,这里每天要运走20至30吨大葱,需要几百人参与各个环节的劳动。天辰云农场董事长孙海燕专门建设了一个18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安排100多个贫困户在这里务工。肖庄的徐学田,60多岁,一年四季都在农场里干活,年收入万元以上,不出门就挣了钱,脸上笑开了花。
      孙海燕,以天辰云农场扶贫车间这个服务平台为龙头,龙尾摆向千家万户,立足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就业脱贫,成为新野县脱贫攻坚的先进典型。10月17日,孙海燕喜获2018年河南省脱贫攻坚奋进奖。
      就业脱贫,产业致富。这正是新野县委、县政府立足新野县实际,积极创新实践,在落实好政策保障基础上,探索出的一条非贫困县脱贫攻坚之路。那就是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作为群众增收的快车道,并通过扶贫车间的下沉,延链、补链、强链,培育、集聚、壮大主导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实现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把更多的财力投向民生,让百姓安居乐业、和谐幸福。
      扶贫车间促就业
      新野县,百里平川,是一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县,有83万人,107万亩耕地。2017年底,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34个(含脱贫村10个),贫困户6070户13134人,贫困发生率从2016年的2.3%降到1.88%。按组成结构划分,一般贫困户1065户2956人,低保贫困户2530户7328人,五保贫困户2475户2850人。按致贫原因划分,因病致贫5029户10371人,占贫困户的82.9%,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因残致贫448户1208人,占贫困户的7.4%。
      新野县作为非贫困县,贫困程度不是很深,群众家里都有几亩地,农闲的时候出去打工,一年差不多都能有几万元收入,贫困人口大部分是因病、因残和孤寡群众。因此该县大力开展就业扶贫,依托农业上的肉牛、蔬菜、花生三大特色产业,工业上纺织服装、光电电子、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以返乡创业工程为龙头,把扶贫车间建到村边路边、田间地头,既解决企业用工问题,又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致富。
      上庄乡副乡长徐书孔负责招商引资工作,乡里在杨营村建了一个绳子加工的扶贫车间,又从山东引进了一个食品饮料公司,解决周边几个村的晚秋黄梨销售问题。一年多来的实践,让他认识到扶贫车间具有投资小、风险小、带动快、见效快,也就是新野县人现在常说的“两小两快”。
      王集镇高桥村扶贫车间,由虹盛欣电子公司投资25万元,利用粮所闲置房屋改建,吸纳了23名贫困群众就业。这种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充分利用原有资源的建设方式,花小钱办大事,深受社会各方好评。与此同时,县里还出台了相关政策给予企业补贴。目前,在扶贫车间建设上,县财政已补贴225万元。
      樊集乡奇达电子扶贫车间,由返乡创业人员肜书奇投资建设,依托县产业集聚区恒辉电子公司分拨订单进行生产,吸纳38名贫困群众就业;上庄乡邓庄扶贫车间,由县重点服装企业娜媖服饰公司把T恤衫、短裤等产品的生产环节前移到扶贫车间,吸纳8名贫困群众就业。他们都是经过充分考察、订单充裕的企业,同时县内纺织服装、光电电子产业的大企业积极为扶贫车间分拨订单进行生产,可有效降低市场风险。
      上庄乡杨营村扶贫车间,主要生产布绳、包装绳等产品,贫困群众可以在车间上班,每月工作25天以上的,除了2000元工资外,再发400元全勤奖;也可以在家生产,企业上门发放原料,按每斤0.3元回收成品,对贫困群众每斤再补贴0.15元,目前已带动周边5个村104名贫困群众实现就业。
      投资少、风险小、带动快,所以发展快、成效好。今年上半年,新野共建立扶贫车间29个,带动周边群众就业88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269人,占比30.3%;贫困群众中,具有正常劳动能力、从事生产岗位的月工资在1200~2000元,具有部分劳动能力、从事辅助岗位的月工资在600元左右。
      目前,通过建设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产业扶贫基地就业、介绍外出务工等多种方式,新野共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6000多个。
      主导产业开富路
      新野县作为一个平原农业大县,历史上就具有传统的产业优势。过去,以农业“菜牧棉”老三篇著称;现在以工业“纺织服装、光电电子、食品加工”新三篇闻名。新野县老题新写,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脱贫攻坚为统揽,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城乡一体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乡村振兴,为稳定脱贫、持续增收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基础。
      常年种植蔬菜30多万亩、花生40多万亩,肉牛存栏10万头左右。立足三大特色富农产业,新野县通过直接帮扶、托管帮扶、合作帮扶、股份帮扶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人口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樊集宏达合作社,带动145户贫困群众种植钢葱,亩产8000~12000斤,每斤地头价按0.5元算,亩产值5000元左右,扣除各项成本,每亩净收益3500元左右。
      新野全县纱锭达200万锭,织机3000余台,年产纱线30余万吨,坯布2.2亿米,吸纳就业4.5万余人,棉纺织规模居全省首位,成功创建为中国棉纺织名城。全县共有规上企业210家,其中纺织服装企业86家,涵盖了原棉加工、棉花交易、纺纱、织造、面料、服装加工等多个环节,初步形成了专业化分工、上下游合作、全产业链经营的集群化发展格局。河南娜媖服装贸易有限公司投资100多万元在农村建设4个扶贫车间,吸纳43名贫困群众就业,人均工资2000元,基本实现就业一人、全家脱贫。同时,村里还通过租赁闲置房舍,以入股形式,返租参与扶贫车间建设的分红,扩宽了集体经济收入渠道。
      针对纺织服装“一业独大”、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不强的状况,新野大力培育发展光电电子和食品加工产业。依托新野肉牛、蔬菜、花生、优质小麦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了华宏食品、同星粮油等35家企业为群体的食品加工产业;以“返乡创业”工程为抓手,形成了鼎泰电子、凌峰电子等20家企业为群体的光电电子产业。上港乡鑫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一个集生猪繁育、沼气集中供户利用、农副产品深加工、生态农业开发,现代农业种植、观光等农牧于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基地,流转贫困群众120亩地种植葡萄,按照每年每亩葡萄最低1000元的标准为贫困户发放收益,同时还为贫困户提供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小的工作岗位,周边贫困户可根据季节方便灵活地在家门口就业,按照日工资50元的标准,每人每月增收1500元,既照顾了家庭,又可实现增收脱贫,带动全乡170余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
      脱贫征途党指引
      新野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突出问题导向,强化有解思维,聚焦扶贫重点任务,结合新野实际,深度谋划、专题研究,探索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四个三”扶贫模式。
      一是发展壮大肉牛、蔬菜、花生三大特色产业。二是推行三种扶贫模式,即“龙头企业+金融+党支部+贫困户”模式,“专业合作社+产业扶贫基金+基地+党支部+贫困户”模式,“互联网+现代农业+党支部+贫困户”模式。三是建立三种帮扶机制。即自主经营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导型,全托管型。四是明确三方扶贫责任,政府定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奖励约束机制,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贫动力和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村党支部做纽带,协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具体负责产业发展和带贫任务落实。
      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立足扶贫工作需要,新野县还以村级“两委”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加强扶贫干部培训,全面提升扶贫干部工作能力和水平。同时,强化考评管理,建立了村支书、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考核奖惩、日常管理等制度,让基层扶贫干部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扶贫工作上。扎实开展“千企帮千村、万名干部助脱贫”活动,抽调2736名机关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动员36家企业与34个贫困村和2个面上村结对帮扶,进一步凝聚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结合“干部作风整顿年”活动,新野县建立了10项制度。涉及扶贫:一是周六县处级干部扶贫现场办公日制度。县处级干部下去后,对分包联系乡镇和贫困村的整体工作进行全面指导,督导乡镇、村里把各项工作做好。二是帮扶责任人每月逢5集中到贫困户家中走访帮扶制度。帮扶责任人到贫困户家中,了解政策落实情况,解决具体问题,开展“扶智扶志”谈心活动。三是乡镇干部“五天四夜”制度。该制度可使乡镇干部真正沉下来、静下来,认真研究谋划扶贫工作,全力推进扶贫工作。县处级干部已开展周六现场办公近500次,解决问题300多个,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20余条,带动了全县干部群众以严实的作风保障脱贫工作的落实。
      美丽乡村惠民生
      上港乡王白村430户1768人,目前还有贫困户36户贫困人员88名。无论是普通农户还是贫困户,家里家外都是干干净净、整整洁洁。村内每三户配发一个垃圾桶,村里利用垃圾收集车定时收集转运。公益岗人员和党员义工队还对村内坑塘、房前屋后垃圾进行了清理,屋外空地统一扎制了篱笆,方便种花、种菜。全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很少看到有地方脏、乱、差。
      实践中,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村容村貌、户容户貌的提升,也是新野县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内容。针对脏、乱、差这个老大难问题,新野以建设全省美丽乡村示范县和创建省级卫生县城为抓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群众满意度。一是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清理了农村长期以来大量的沉淀垃圾,迅速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实施道路两侧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并建立了常态长效机制,干线公路由县公路局负责,县乡道由县交通局负责,村道由乡镇负责,确保乡村道路绿洁畅亮美。二是政府购买服务,引进桑德公司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以34个贫困村和中心集镇为试点,接下来要在8个乡镇全面推开,然后逐渐向周边辐射延伸,为每3户群众配备1个垃圾桶,每个贫困村配备1辆容量2~3吨的垃圾收集车和10名环卫保洁员,每个乡镇建1个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形成“户投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常态长效机制,彻底解决乡村垃圾收集和堆放问题。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对照贫困村脱贫退出标准,查不足、补短板、促提升,完善提升贫困村配套服务设施,特别是为每个贫困村新增项目资金30万元,实施户户通水泥路工程,大幅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目前,全县已投入6000万元,配备保洁员1210人,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初见成效,创新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初步建成,农村环境大为改观,清洁之家、文明户、卫生户的评选,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而且深化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做到了村村有行动、乡乡有品牌,月月有主题。
      新野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头等大事来抓,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树立有解思维,统筹做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政策兜底等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千企帮千村、万名干部助脱贫”活动,2017年,4771名贫困人口脱贫退出,顺利完成年度目标。
      新野县委、县政府还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在不降低“输血”力度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发挥“造血”功能,聚焦产业、就业、创业,把“三业”文章做深做透做实,真正让贫困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去掉贫根。今年上半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38.6亿元、增长4.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48亿元、增长1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31元、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49元、增长8.8%。
      “活力新野、田园新野、幸福新野”,这是新野县委、县政府对全县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承诺,也是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持续增强全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的不懈追求。独具特色的产业扶贫模式,已经敲响新野人民的“幸福门”。
      ■点评
      产业扶贫别嫌“矮小土”
      □省委政策研究室王民选
      新野县作为典型的平原农业县,把拓展贫困户就业增收的空间更多地放在小微企业、村边地头,不仅切合实际,而且效果明显。
      提到就业,人们往往容易想到的是高新技术、大型企业或高端制造等“高大上”岗位。就脱贫攻坚精准施策而言,这种想法是脱离现实的。所谓贫者诸种、困有多类,憨呆痴傻残疾病老之外,贫困者多是体力尚可但智力智商有待提高的群体,如何让他们有志于业、启智于事,在融入干事的集体中焕发出内动力,理儿想不透,事儿是难干实的。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

    下一篇:南召梁沟村冲出个“创业先锋团”
    上一篇:叶县田庄乡 竹篱笆墙省钱整洁又养眼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