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艳阳高照,我们又一次追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河南省分行金融扶贫的足迹。
在豫东一马平川的黄土地,在豫西险峻陡峭的大山深处,在黄河两岸,在红旗渠畔,我们由衷地感受到邮储银行河南省分行对脱贫攻坚事业的责任与担当。特别是,当我们查访一户户已经脱贫或者正在脱贫的农户时,我们发现,他们经常提起的、他们交口称赞的,离不开邮储银行河南省分行一批批80后、90后的青年骨干。正是这批80后、90后,他们对贫困户的那份赤诚,对脱贫攻坚事业的那份执着,让我们感受到:在河南,在扶贫的伟大事业中,邮储银行河南省分行的青年骨干们,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铿锵的脚步,在河南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历史的印痕;他们用一腔激情,用抓铁留痕的行动,在扶贫路上谱写了一曲壮美的青春之歌。
年轻的第一书记担当扶贫重任
34岁的刘晋源已经有了10年党龄,大学学的是工商管理,但在驻马店市上蔡县东洪镇桃台村担任第一书记已经4年。10月25日下午4点钟,在村委会办公室的西侧,“刘书记”正在和村干部商量怎样尽快盖好新式厕所,怎样达到残疾人也能方便使用的标准。作为金融行业派驻的第一书记,他看起来确实像一名年轻的农村干部。
刘晋源告诉我们,经过4年艰苦的工作,桃台村已经基本脱贫,只等着县里统一组织验收。回忆4年来扶贫工作的经历,刘晋源感慨万千。刚来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住室里到处都是小虫子,早晨叠好被子,晚上睡觉的时候一掀开,蜈蚣在被窝里乱爬。刘晋源有两个孩子,一个4岁多,一个2岁多,但夫妻俩都顾不上带孩子,所以一个孩子交给母亲,一个孩子交给叔叔,自己把家安在了桃台村。每逢周末,妻子带着两个孩子来到村里,刘晋源忙工作,妻子带着孩子吃一餐农家饭,看一看田园风光,然后再回县城。
为了让村里的贫困户脱贫,刘晋源想了很多办法。搞产业,搞集体经济,参加县里的项目,采用集体带贫的方式,动员贫困户种植50亩芦笋等,反正只要是能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刘晋源都会想办法去争取。比如为50后、60后的贫困户争取护林员、保洁员、交通协管员等社会服务的名额,因为这些岗位每个月也能收入几百块钱。但是不论争取什么项目,刘晋源始终没有忘记自己金融工作者的本职,他把金融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就在我们到达的那天上午,他给十几家贫困户又办好了今年的扶贫贷款。为了稳定脱贫效果,让贫困户从脱贫走向致富,去年他动员村里致富带头人筹集资金在村里办起了酿醋厂,从建厂的第一天起,从厂里的第一块砖头开始,他就投入了全部的心血。今年,醋厂投产了,他又开始关注注册商标、商品包装、产品销路等。甚至连高档醋品的钧瓷瓶在哪里烧制,“梁大妈”的注册商标在哪儿办理,他都会一一过问。如果醋厂经营良好,今年可以给周围110户农民分红,让他们从脱贫走向致富,刘晋源认为,“这才是长远大计。”
4年来,刘晋源到底为桃台村做了多少事情,他自己也说不清。现任村支书掰着指头为我们简单算了一笔账:协调资金300余万元,给村里修路;多方筹措资金,让全村都用上了自来水;争取环境整治资金88万元建设了桃台村小游园、整治了废坑塘;组织捐款,为村委购买办公桌椅、空调、电脑等,为村里购买垃圾桶,安排卫生保洁员16名常态化打扫卫生,在村主干道两侧种植美化环境树木3000余棵;实现全村太阳能路灯全覆盖,完成了“村村亮”工程;2017年桃台村荣获驻马店“市级生态村”称号。
在邮储银行河南省分行,像刘晋源这样的扶贫青年骨干还有很多,近两年,邮储银行河南省分行持续组织青年骨干力量走向扶贫第一线,为全省扶贫工作贡献力量。
“背包银行”承载着传统和希望
作为国有商业银行,邮储银行河南省分行积极激励青年骨干在金融工作第一线锻炼自己,在精准扶贫的伟大事业中,点亮自己的青春,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为了适应扶贫工作的要求,一线信贷员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邮储银行河南省分行特色的工作方式——“背包银行”。所谓的“背包银行”,就是一个手提包,里面有扶贫贷款申请表、计算器、扶贫明白卡、移动展业设备、印台、订书机、曲别针等用品用具,同行的车上还带有复印机、打印纸等办公用品。到了农户家,可说是足不出户,就能现场办公,诸如受理扶贫贷款申请,复印资料、办理银行卡等,极大地缩短了扶贫贷款办理时间,把银行办到了农户家。
今年32岁的薛理华是一名信贷客户经理,也是一名年轻的老党员,因为他刚刚30出头,就已经有11年党龄。在卢氏县,他服务的一家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以范里镇东寨村为基础,在秋树岭村、柳泉村等村发展养羊,已经带动3个贫困户创业致富。明年还将在秋树岭村、柳泉村成立2个专业养羊合作社,通过“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当地的贫困户脱贫。为了帮助更多的农民尽快脱贫,薛理华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带着他的“背包银行”,奔波于县城与这家合作社之间,弯弯的山路,陡峭的悬崖,成为他看不完的风景。打开薛理华的“背包银行”,仍然是那些常用的办公用具。但薛理华说,不要小看这些东西,在那些远离县城的深山老林里,没有这个“背包银行”,还真办不成业务。他去的最远的扶贫点,离县城也就一百公里左右,但开车要用两三个小时,那山路,那险峻,不是言语所能描述的。
在薛理华服务的贫困户中,其中一家有4口人,男主人在外打工时由于意外事故导致左手受伤,妻子在家务农,2个孩子都在上学。在艰难的困境中,夫妻二人想尽一切办法奋力拼搏,但多年来没有明显的改变。在知道了他们正在为扩大香菇种植规模的资金而发愁时,薛理华决定带着“背包银行”上门服务。沿着弯弯的山间小路,当薛理华背着“背包银行”,搬着复印机走进客户家里时,夫妻二人惊呆了,他没有想到一家银行会这样给自己送贷款。办完各种手续,已是夜幕重重。夫妻俩过意不去,非要留下薛理华吃饭,但他婉言谢绝了。两天后,5万元扶贫贷款打到了他们卡上。夫妻俩很激动,给薛理华打电话说:“感谢邮储银行,没有让我跑一趟就把贷款贷到了手,我们家准备多种香菇,明年一卖除了还贷款,保证能脱贫!”今年,他们的2万袋食用菌收获颇丰,如期归还了银行贷款。
践行卢氏模式的年轻人
在河南省分行制定的诸多扶贫举措中,“以‘卢氏模式’为抓手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取得更大实效”是其中的重要一项。
作为“卢氏模式”的发源地,邮储银行卢氏县支行的年轻人,不愧为扶贫大军中的时代先锋。27岁的孟甜,大学毕业之后经过公开招聘,来到了邮储银行卢氏县支行。两年多来,在践行“卢氏模式”的实际工作中,她为200多个贫困户提供贷款,为他们送上了3000多万元的扶贫资助。老潘是一个老贫困户,家里有小孩、有病人,虽然也种植了香菇,但规模太小,一直没有改变贫困的状况。今年年初,孟甜接手了对老潘这家贫困户的扶贫工作,通过和老潘的多次接触,她感觉这个人很实在,希望用自己的劳动来改变生活状况,邮储银行愿意帮助他。于是,孟甜经过调查后,很快把5万元扶贫贷款送到了老潘的手上。拿到贷款的那一天,老潘向孟甜表示感谢,并说2018年保证脱贫,2019年肯定过上小康生活。两年来,孟甜收获了太多贫困户的各种感激,但每一次他们的感谢,都会一次又一次激起她心灵的震撼,她认为,金融扶贫对自己不仅仅是工作,更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一项崇高的责任,同时,也是一种鞭策,“看看大山里贫困户的艰辛,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努力为他们服务。”两年多来,孟甜谢绝了多少菇农一捧捧感谢的香菇,她自己说不清;在大山里吃了多少次方便面,也记不得。但她实实在在感受到,自己在从事一项值得骄傲的工作。
在邮储银行卢氏县支行,几乎每一名扶贫工作者,都像孟甜这样,勤勤恳恳、无怨无悔地奔波在大山之中,全心全意践行着“卢氏模式”。邮储银行卢氏县支行副行长张新军介绍,卢氏县支行目前在册人员34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29人。为了保证“卢氏模式”切切实实的贯彻落实,县支行对一线扶贫人员做了调整,现在扶贫一线的信贷人员,全部是35岁以下,全部是本科学历。实际上这位副行长也是刚好35岁,作为一名80后,他本人对扶贫事业的兢兢业业就很值得赞颂。在卢氏采访中,他对每一个采访点的每一家贫困户,都了如指掌,好像他本人就是信贷客户经理。后来他才告诉我们,他一到卢氏,就用3个月的时间,把邮储银行卢氏县支行分包的所有贫困户所在村挨着走访一遍,能进户的尽量进户,不能进户也要看看帮扶资料。他说,自己也出身于农村,对扶贫事业有一种天然的投入感情。“我们赶上一个这么好的时代,我们国家在用举国之力扶贫脱贫,这样的事业就和我们同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全力以赴,有什么原因干不好呢?”一名年轻副行长的观点,也许就代表了整个邮储银行的心声,特别是扶贫路上的年轻人的心声。
张新军介绍,今年以来,邮储银行卢氏县支行共发放金融扶贫贷款727笔、4414万元,其中对贫困户放款700笔、3239万元,对带贫新型农业主体放款27笔、1175万元,金融扶贫贷款结余为909笔、5385万元。卢氏县委、县政府没有忘记他们的努力和成绩,给予邮储银行卢氏县支行通令嘉奖,并授予“2017年度特别贡献奖”“金融扶贫试验区建设表彰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扶贫的任务很艰巨,扶贫的事业很辉煌。扶贫路上的年轻人不会永远年轻,但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却永远不老,他们的青春之歌将永远在中原大地的上空回荡。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