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卫辉市南社村:好日子从“井”开始

    首页 > 三农 > 正文

    日期:2018-11-07 10:33:24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代娟本报通讯员李亚伟郭峰
      11月4日,记者走进卫辉市唐庄镇南社村,一眼望去,田地里的蔬菜郁郁葱葱。村支部书记赵春生介绍,如今该村3000多亩土地上全部种上了蔬菜,村民们还在本乡及其他四五个乡镇流转土地达到1万余亩,带动了周边群众脱贫致富。
      村民们都说,南社村的好日子是从赵书记打的那口井开始的。
      2006年前的南社村一盘散沙,因干群关系引起的矛盾纠纷导致上访不断,群众对村“两委”干部严重缺乏信任。那年10月,在唐庄镇党委、镇政府的委派下,赵春生任南社村党支部书记,并在换届选举中当选村委会主任。
      “如何凝聚人心?我觉得只要干实事,群众自然信你。”发展是稳定的基础,赵春生在抓班子带队伍的同时,为村里发展找突破口。在实际走访中,他发现南社村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但大多只局限于自给自足。赵春生召集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开会商讨,决定重点发展蔬菜种植业。
      然而,让赵春生头疼的是,感慨用水是道难题。他到电力部门协调变压器问题时得知有个“井井通电”试点工程,经过多方协调争取到了该项目。尽管电业局负责价值50万元的变压器及地埋线,可其他配套设施还得由村里配备,光保证金就得14万元!当时村里的集体财务没有一分钱,除动员群众捐资外,赵春光自掏腰包垫付了剩下的缺口。“井井通电”项目落成后,解决了用水难题,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种菜的积极性。
      为把蔬菜卖出去,赵春生又多方筹集资金、申请项目,硬化了通往107国道和226省道(共渠大堤)的两条通道,还在村头修建了技术含量较高的蔬菜预冷保鲜设施,建立了交易市场,村民种植的蔬菜不出地头就能变现。
      村民李文杰的父亲两次脑出血,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是典型的因病致贫。听从村干部的建议,李文杰的5亩地全种上了蔬菜,每年收入2万多元。“听了赵书记的建议,我又承包了8亩地,明年脱贫没问题!”
      在南社村当书记这些年,赵春生自掏腰包100多万元用于村集体。记者问“值吗?”赵春生笑着说,“南社村2010年人均年收入只有六七千元,去年平均三五万元,村集体每年还有30余万元的收入。你说我这100多万元花的值不值?”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

    下一篇:卫辉市土池村:村支书的“乡愁”
    上一篇:扩种大豆 如何破解低产低效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