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映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马鹏宇本报通讯员徐伟
在濮阳县最南端渠村乡的黄河滩区,有一个村叫大闵城。它的名字虽然很“大气”,可长期的交通闭塞却“造就”了一个“深度贫困村”。
人穷,精气神不能穷。今年,大闵城村的干部群众就干出了一件“大”事——他们放开手脚,跨出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效益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级跳”,其发展模式还被推广复制到濮阳县30多个村,为实现精准脱贫注入了新活力。
“以前村里连个开会的地方都没有。”12月2日,走在大闵城村宽阔的柏油马路上,村党支部书记邹建明告诉记者,2014年濮阳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驻村工作队驻村后,筹措资金建成了村委大院,扩建了村里的主干道,后来又由县里拨款进行了道路重修。
“但是,想要尽快脱贫致富,只依靠市里、县里输血肯定不行,关键得把村集体经济搞起来。”邹建明说。
据濮阳县农牧局局长李文铭介绍,作为省政府确定的“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县,近两年,濮阳县累计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两权”抵押贷款超过1亿元,解决了农户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激发了农民扩大生产的积极性。今年5月,该县又把大闵城村当作试点,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探寻路径。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也是建立脱贫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李文铭认为,像大闵城村这样的深度贫困村,只有集体实力强了,产业发展旺了,才能加快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
在探索中前行,大闵城村迈出坚实的第一步。经村两委摸排以及县国土、水利、房产等部门确权颁证,确定该村可利用的集体性资产有:坑塘5个、机井51眼、村室1所。再经县两权抵押贷款服务中心科学评估,这些原本“沉睡”的、“不起眼”的资产,评估价值达到了148.58万元。
整合了资产,大闵城村的“管家”——闵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应运而生。
公司规模虽小,却采用了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鼓励村民入股、参与分红,实行“四议两公开”工作制度,确定了集体经济收入服务村内公益事业建设的发展思路。
随后,以公司名义在县两权抵押贷款服务中心办理抵押贷款,县政府成立的惠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担保,大闵城村成功拿到40万元贷款,集体资产一下子“活”了起来。
“这40万元贷款,加上驻村第一书记专项发展资金20万元,还有县里贫困村专项扶贫资金100万元和村民入股资金总计204万元,是我们发展集体经济的‘家底’。”濮阳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派驻大闵城村第一书记刘传运说。
有了资金保证,有了公司运营,大闵城村采用土地入股和“公司+农户”两种方式,很快上马了红薯种植基地、红薯粉条加工厂两个集体项目。
站在红薯种植基地边,听着红薯机械化收获时的机器轰鸣,看着刚挖出的红薯被一批批送往红薯粉条加工厂,刘传运兴奋地算了一笔账,“村里种了360亩红薯,平均亩产6000斤,再进行粉条深加工,亩均产粉条约1000斤。按照市价每斤8元算,除去成本和开支,总利润大约有130万元。”
“公司还聘请了村里的致富能手邹汉东做总经理,他常年在外做生意,头脑很灵活。”刘传运说,现在乡村旅游越来越火,大闵城村紧邻黄河,但方圆几十里却没个能吃、能住的地方。邹汉东提议建一个乡村旅游休闲中心,他出资占大头,村里的公司入了股。
“以前,村里没钱,村干部在群众中说话没底气;现在村集体‘壮’了,党支部的凝聚力明显增强,不少村民都要求在公司入股哩!”今昔对比,大闵城村党支部书记邹建明感慨不已。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