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内黄绘就美丽乡村新画卷

    首页 > 三农 > 正文

    日期:2018-12-11 10:11:04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内黄县六村乡破车口村一角

    几个小朋友在内黄县六村乡破车口村广场前玩耍

    内黄县长庆路街道办事处李庄村入村绿色廊道

    内黄县六村乡千口村村民在欣赏新绘成的文化墙
      本栏图片均为刘超摄
      □安阳观察记者张遂旺本报通讯员张晓霞
      “我的家在哪儿呢?”今年30岁的打工仔刘晓星,常年在浙江义乌打工。前几天兴致勃勃驱车回到内黄县六村乡马集村,竟然找不到自己家的胡同口了。
      刘晓星的记忆中,仍然储存着胡同口的破棚子、垃圾堆,这些“地标符号”猛然间蒸发了。他满眼看到的是整齐划一的绿化树,两旁的房屋全部粉刷一新。“真没想到,家乡陡然间变得如此美丽。”刘晓星感慨地说。
      这美景,这乡愁,这幸福的滋味,曾经的期冀逐步在这里变为现实。
      内黄县是革命老区,被誉为“红色沙区”。历史上涌现出刘汉生、王从吾、平杰三等革命前辈。抗日战争爆发后,杨得志、杨勇、崔田民等率部进驻内黄,创建了以沙区为中心的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沙区儿女积极参军抗战,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老区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新农村建设中有哪些变化?11月23日,记者走进内黄县,看到的是一幅具有浓浓的乡村气息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不是“小盆景”而是“风景线”
      一座座独门独院整齐划一,院落朝街的外墙上统一粉刷清净素雅的涂料;一条长500米宽5米干净、笔直的水泥路,穿村而过;道路两旁,修葺整齐的草坪内毛茸茸的小草,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青翠碧绿,一排排大叶桢绿化树随风摇曳。
      乡村自然风貌的原生态又回来了,记者走进内黄城南黎庄这个只有66户人家的小村庄,犹如走进了别墅区。
      这美丽家园的景色,在内黄县可不是独特的“小盆景”,而是全县532个村庄浓缩的清新可人的“风景线”。
      风景的变化,得于内黄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才改变了落后的人居环境。
      “我们已经没有退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必须动真格、下大力,再也不能让这片‘红色的土地’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堆,应该给村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这也是脱贫的重要内容,更是我们共产党人的责任!”县委主要负责人的声音振聋发聩。
      今年10月2日,内黄县召开3000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誓师大会,县、乡、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责任组组长、帮扶责任人全部到场。
      在这次会议上,县委、县政府发出动员令,把乡村环境整治也列为重点:农村大街小巷、坑塘沟渠、电杆墙面、户室庭院等;整治目标:净、齐、亮、美、畅。并向全县人民立下诺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补齐人居环境这块短板,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党员打先锋全民在行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内黄地处黄河故道,当地老百姓收获庄稼后的秸秆,常常堆放在自家门口。
      多年来,不少村民在家门口的空地上,不是垒鸡窝狗窝,就是建猪圈。庭院街道干净卫生的好习惯,多数人都未养成。
      杂物乱堆乱放,小广告贴满墙。“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
      改变村容村貌是块“硬骨头”。整治初始,一些干部多有畏难情绪,村民则在观望。
      “整治不好自动辞职”,千口村党支部书记刘贵献誓言。他把党员和群众积极分子组成两支突击队,把突击队红旗插到施工现场。而他自己则利用两个晚上率先把自家门前秸秆全部清理干净。在他的带领下,10800立方米的常年垃圾30天内清理干净,全村主干道5500米的水泥路面60多天全部铺完。古枣园边的“旧形象”终于有了“新面子”。
      “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中召乡樊庄村党支部书记樊麦旺、村委会主任樊根林担当使命,模范带头,并以党员、亲戚朋友等关键少数为突破口,干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用了不到一周时间,违建、垃圾杂物全部清理完毕。
      六村乡的千口村,黄河曾在这里决口变道。这个村下雨后路面淤泥能淹没脚脖。村干部和党员带头,组织了两支突击队,日夜奋战。堆积了二三十年的垃圾不见了,两米多高的杂草清除了,违建的房子被拆了,多条断头路打通了,路面硬化,环境绿化,修建了街旁花园,兴建了文化广场,旧貌换新颜。
      内黄县上上下下,党员干部打先锋,全民在行动,对乡村主次干道、大街小巷、坑塘沟渠、电杆墙面、户室庭院等,逐项细化整治,逐级压实工作责任,一项一项落实,一项一项验收,一项一项销号,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实现“净、齐、亮、美、畅”目标。
      人居环境的改变,还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长庆路街道办事处黎庄村党支部书记刘院军体会更深刻:“改善人居环境,基层干部的号召力强了,腰杆硬了,说话管用了,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提高了。”
      不是一阵风而是持久战
      “改善人居环境,不是一阵风、一阵雨,而是为了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内黄县政府党组成员、主抓此项工作的高红亮如是说。
      为了让优美的环境“保鲜”,步入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内黄县实行市场化保洁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他们面向全省聘请两家专业保洁公司,1696名保洁员分布在全县532个村庄,开展常态化保洁工作。
      董春香今年63岁,是前魏庄村的保洁员,当记者问她“每天打扫几遍”时,“我不论遍,只要发现地上脏就扫。”她说,随着村民环境意识的增强,村里的路面比以前好打扫多了。
      好的不只是环境,更是村民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素质的养成。内黄电视台开设专栏,县里驶出流动宣传车、乡村大喇叭广为宣传,教育引导群众改变生活陋习,不乱丢垃圾、不乱倒污水、不乱堆乱放秸秆杂物,自觉维护大街小巷卫生,保持家庭院落干净。扎实有效的宣传,制度化的推进,内黄县群众提升了文明卫生意识,涵养了公共意识,营造了守护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
      截至目前,全县共出动人力27.7万人次、机械3.6万台,清理垃圾23.1万吨,栽植绿化树木23.2万棵,安装路灯2.4万盏,硬化85.2万平方米,美化405万平方米,完成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的村庄371个,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让内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走上了良性循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

    下一篇:林州 岗位送到贫困群众家门口
    上一篇:河南文化百科出彩中原名片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