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农村养老问题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关心的重点民生问题之一,也是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农村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本版今日刊发一组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报道,希望各地能够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也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养老问题,让所有农村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本报记者巴富强通讯员郜敏
“是孙女和儿媳一起把我接回家的,和儿媳住在一起,有吃有喝,再也不用操做饭的心啦!”近日,太康县老冢镇三王行政村的陈月芹老人说起眼下的生活,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陈月芹老人是太康县正在开展的“红领巾接爷爷奶奶回家”活动的受益者。
连日来,太康县开展的“红领巾接爷爷奶奶回家”活动,成为冬日一道亮丽的风景。这是太康县实施“五养模式”助推亲情赡养,让特困老人安享晚年的又一创新举措。
太康县是一个拥有150多万人口的农业大县,被国家划入大别山片区贫困县。长期以来,原有的乡镇敬老院年久失修、管理不善,特困人员进不来、留不住。农村鳏寡孤独残特困老人的脱贫和养老问题,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为破解农村特困人员脱贫和救助供养难题,太康县进行大胆探索和尝试,在全县范围内创新实施集中供养、社会托养、居村联养、亲情赡养、邻里助养“五养模式”,开创农村特困人员兜底脱贫和养老新路径,真正达到每一位特困老人“困有所养,应养尽养”。
正如太康人所说,“特困老人,总有一种养老模式适合你”。截至2018年底,全县共改造建设19所乡镇敬老院、1所社会福利院、27所医养结合的社会托养机构、95个居村联养点。全县共有特困人员9733人,其中,集中供养991人、社会托养590人、居村联养1813人、亲情赡养6012人、邻里助养154人,实现“五养”全覆盖。
集中供养,提升规范化服务和管理水平。太康县投资2600万元,对现有16个乡镇敬老院实施升级改造,把3个乡镇的闲置学校改建成敬老院,配齐基本供养设施,进行美化、亮化、绿化,扩大接纳容量。敬老院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工资纳入县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为老人提供规范化、周到化、细微化服务,提高集中供养率和特困老人满意度。
社会托养,实现居住医疗养老完美结合。为了能给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太康县选择永兴医院等六所医疗机构作为医养结合托养试点。特困人员供养经费享受公办敬老院同等政策待遇,特困人员医保费用、供水、供电、供气、供暖、通信等方面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太康县“社会托养”举措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太康县高贤乡“中国好人”陈国厂把自己筹资600万元建设的医疗护理型养老院捐给了乡政府,而他和家人还住着漏雨的破旧平房。
居村联养,圆了在家门口安享晚年的梦想。针对难舍故土又无亲人赡养的特困人员,太康县将村中闲置庭院、废弃村室和校舍等改建为居村联养点,明确村“两委”一名成员主管,按照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政策配备工作人员,负责照顾供养对象日常生活、遇到生病等特殊情况及时送医救治等工作。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县23个乡镇的95个贫困村推广试行,1813名特困老人入住居村联养点。
亲情赡养,打通人性回归最后一公里。太康县以村新风协会为载体,采取入户座谈等形式,与特困独居老人的亲属谈心,引导他们弘扬孝道,承担赡养义务,经双方自愿,村民代表大会公认,签订亲情赡养协议,进行司法公证、村内公示后,将老人接回家中“合锅同住”,村新风协会跟踪监督。亲情赡养“吹开”和谐花。在榜样的带动下,太康县掀起了争、比“接父母(亲人)回家”热潮。太康县各中小学创新开展“红领巾接爷爷奶奶回家”活动,凝聚起向上向善、孝老爱亲的正能量。截至2018年底,全县累计接亲人回家10155人。
邻里助养,让特困老人在家中享受到关爱和温暖。在大力提倡亲情赡养的同时,太康县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引领作用,采取政府补贴、志愿服务、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形式,组织有爱心、年龄不超过55周岁的贫困人员,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帮助特困人员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日间照料,村委会每月给帮扶人员发放500元助养补贴。至2018年底,已有154名特困老人在助养人的帮助下过上了幸福生活。
大爱有行,至善无疆。“五养模式”实现了贫困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病有所医、弱有所扶,有效破解了农村特困人员的脱贫和养老难题。以此为载体,传承了孝善文化,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孝老的传统美德,推动了乡风文明提升,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