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曹国宏实习生魏维通讯员廖纪明廖涛栗旭)记者近日从南召县了解到,如今农民“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的板山坪镇,曾经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甚至流传着“猪穿鞋”的故事。
在板山坪镇,素有“白云生处有人家”之美称的天云村,从海拔200米处入山,到海拔800米处进村,短短10多里的山路,却有整整十八道弯。曾经由于交通不便,乡亲们只能被“困”在高山上。每当村民想要下山卖猪,由于山路艰难,还未出山,猪的四个蹄子就已被磨烂。山路难走,连猪都赶不动,后来村民们只好把猪的四个蹄子包起来,给猪穿上“鞋子”再下山。
南召县乔端镇玉葬村位于宝天曼景区腹地,如今有着一条旅游等级的公路,外面商贩们纷纷拥进小山村,山茱萸、山野菜等走出深山成为“香饽饽”。可在20世纪80年代,玉葬村通往外界仅有一条不足一米的羊肠小道,野生药材和山野菜虽然种类丰富却无人问津,只好渐渐发霉、腐烂,当地群众守着“金山”却穷得叮当响。
修一条通村公路,是打破山区农民脱贫奔小康的主要瓶颈。
2018年,南召县以贫困村为“点”、联网路为“线”、通村畅乡内联外通为“串”规划建设项目,积极争取涉农整合、政府债券、“ppp”、对口援建等资金3.2亿元,修建通村路、产业路、资源路、联网路250余条近400公里,桥涵2600余延米,从根本上解决了主要乡村公路的畅通问题。南召县原有一条辛夷路,途经辛夷主产区,但道路山大坡陡、地质灾害隐患突出。2018年11月,南召县实施交通基础设施辛夷路改扩建项目。改扩建的辛夷产业观光路全长67.8公里。建成通车后,不仅能解决沿线22个行政村35600人的安全便捷出行,还惠及8个贫困村的567户贫困户1480人,极大地改变了贫困山区交通落后的面貌。同时,该县开通67条客运班线,投入车辆202台,辐射264个行政村,全县100%贫困村通了客运班车,受益人口达36万人。
铺下的是公路,通达的是富裕。南召县把农村公路打造成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致富路,已建成辛夷、玉兰花卉、优质林果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总面积100万亩,发展乡村旅游、花卉苗木种植、中药材精深加工、茧丝毯等省级龙头企业17家,带动了两万多贫困户持续快速增收。2018年,南召县在城郊乡——崔庄乡生态农业发展集中的山岭上新修建一条公路,项目投资1200万元,全长19.8公里,把沿线的艾草种植基地、中药材石斛驯化基地、银河虎山中药材种植基地、百万庄优质水果种植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条产业发展“高速路”、脱贫攻坚“小康路”、乡村旅游循环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