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节、杏花谷休闲游、仰韶大杏生态采摘园……新春伊始,渑池县果园乡李家村围绕“杏花香、黄杏甜”主题谋划产业发展项目,提升集体经济收入的蓝图正在逐渐明晰。
“我们通过流转土地,发展起规模种植,土地效益明显提高。同时,我们在‘三变’改革中,将村集体200余亩土地折股量化到党支部领办的李家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与李家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杏花谷旅游项目,村集体占股10%,年可增加集体收入20余万元。”日前,李家村党支部书记王绍军说。李家村以党建为引领,以实干促发展,科学、系统谋划了乡村振兴之路。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去年以来,渑池县乘着三门峡市当选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体推进市的改革东风,对全县236个行政村的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资、分类管理,探索推行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改革,成立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采取自主、控股和参股等不同合股方式,最大程度撬动社会资本进入,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开辟了可行的路径。
张村镇河南庄村是三门峡市第一家成立的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采取集体统一经营、农户土地入股、集体资产入股、同股同权的方式,流转土地1799亩,除种植楸树、丹参、花椒、珍珠透骨草外,还建立了丹参、黄芪、知母育苗基地,2018年村集体仅丹参育苗一项就收入180万元。坡头乡不召寨村以扶贫资金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为集体股份,农户以种植花椒的土地入股,集体收益的50%用于贫困户分红,50%用于集体经营再投入,初步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死钱变活钱,输血变造血”的扶贫产业发展模式。仁村乡东张村采取村企联合、基地连户、股份连责的方式,与河南润昊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花椒间作中药材项目,收益按股比分配,润昊公司51%、农户40%、村集体9%,为“空壳村”发展集体经济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后,若没有产业实体支撑,最终也是一个‘空壳’,起不到实际作用。”渑池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希保表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该县以三门峡东部“畜椒药”特色农业板块为定位,以流转土地为切入口,因村制宜,一村一策,大力发展花椒、辣椒和丹参等中药材种植(“两椒一药”),同步推进集体产业项目落实和承接项目的经营主体负责人培育,全县103个村落实集体产业发展项目,52家新型经营主体具备承接“三变”项目能力,确保农民增收和农村集体经济“破零”。
发展村集体经济,选好经营主体,打造村级集体经济新业态是关键。2017年,张村镇财政拿出资金300多万元,支持各村级组织流转土地,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丹参种植。该镇13个村共种植丹参2409亩,带动贫困户种植1107.7亩、带动普通农户种植1700亩。当年,仅丹参一项每个村平均增加集体收入30余万元,全镇群众年收入增加4000余万元。天池镇东杨村与郑州一家牧业公司合作,利用扶贫资金、项目配套资金等,投资203万元,建成一个年出栏3600头猪的规模化养猪场,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万元,带动104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为激发村集体“造血”功能,渑池县委发挥党的政策、组织、资源优势,把县域各类生产要素聚集起来,精准支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2017年以来,该县财政累计投入1600万元第一书记专项资金,用于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对20个县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每村提供不低于20万元的扶持资金。
“坚持党建引领,‘三变’改革聚力,找准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的着力点,解决了农村发展的路径问题,解决了党员干部的干劲问题,解决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问题,激活了渑池乡村振兴的发展动能。”渑池县委书记杨跃民如是说。目前,渑池县已有191个村集体经济实现“零”的突破,占全县236个村的81%,其中有171个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超过10万元。(王峰)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