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 孙超 通讯员 郭营战 马鹏亮
2月26日下午,天空飘着蒙蒙春雨,42岁的李贯甫依然在水塘边忙个不停,灰色的保暖上衣、牛仔裤、深筒大胶鞋上全是厚厚的泥巴。不远处,一台挖掘机正在轰鸣着一铲一铲往外挖土。
“这个水库挖好后,可以存水4000立方米,能解决百十亩地的灌溉问题,有了水,庄稼和果树就能旱涝保收了。”李贯甫擦擦袖子上的泥巴,满脸兴奋。
当选为2018年汝州市“十佳优秀职业农民”的李贯甫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红人”,拥有一个种植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除了托管合作的1300多亩粮改饲农田,还种植有无花果等果树数十亩,拥有5台喷洒农药的无人机和5台大型农业机械。
5年前,李贯甫回到老家的山沟里做起了“山大王”。“刚开始的时候阻力和压力特别大。”李贯甫告诉记者。几年下来,不仅把自己在北京搞装修20年挣的钱花光了,而且把每年在粮改饲玉米种植和5台农机外出翻耕农田挣的钱都贴了进去,还贷款50多万元。
“辛苦没有白费,目前已实现初步返利。”李贯甫说。虽然没挣到几个钱,但李贯甫觉得还是蛮欣慰的:方圆5个村庄的700多户村民和他签订了常年的粮改饲玉米、高筋小麦种植合作协议,村民的收益远高于普通的粮食种植;合作社帮扶的22户贫困户,年均收入8000元以上,这对他来说是最大的收获。
“这些地位于我们蟒川镇半东村的大北沟,过去一直是望天收的‘赖’地,西边挖的小水库,现在水深4.5米,浇地有保证了。现在挖的这个小水库,能让大北沟的200亩山坡旱地都能变成水浇地。”
“我们这儿有国家级古村落半扎古寨,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今年我准备先种植50亩黄金梨和蟠桃,瞄准采摘观光农业发展。我的梦想是将来发展好了,建一个能储存粮食5000吨以上的‘粮食银行’,大家生产的粮食可以存到我这儿,每人发一个折子,可以随时取走也可以按市场价换成钱,用这些粮食搞深加工,咱这山沟沟里照样能干出大事业。”李贯甫说着,爽朗地笑起来。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