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尹小剑见习记者李振阳通讯员曹良刚)3月13日,商城县再生稻生产技术培训班在该县汪桥镇古岗村举行,来自汪桥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种粮大户40余人参加培训。
据了解,像这样的农业科技知识下乡培训,2018年全县共举行了40多期,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和精准扶贫实用人才470余人。
“今天的培训,收获很大,对再生稻的品种选择、育秧、施肥、收割等技术有了全面的了解,种植再生稻省时、省力、节本、高效,‘钱’景很好,今年计划种植200亩,然后再逐年扩大规模。”汪桥镇返乡创业大学生余其彬参加完培训微笑着说。
据了解,2018年该县从事再生稻产业发展的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已达300多家,种植面积达5万多亩,头季亩均产680公斤,再生季亩均产260公斤,基本实现了吨粮田的目标。2018年跟传统粮食产业相比,全县再生稻新增产量2.5万吨,新增产值7500万元。2018年,该县已有600户近1700名贫困人口参与再生稻种植,贫困户年均增收1500元以上。该县“山信”“兄弟”“粵丰”等再生稻米品牌已有了一定的市场知名度。2019年该县计划将种植面积推广到7万亩。
“再生稻种植,已成为我县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手,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有效途径,除此以外,我们还推广‘再生稻+小龙虾’‘再生稻+麻鸭’等立体种植,推动产业的内涵式发展和融合发展,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加快农产品走出去步伐。”该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了解,该县的目标是到2022年,全县再生稻和稻渔(鸭)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实现‘三个10’,即:再生稻面积发展到10万亩以上,稻渔(包括虾、泥鳅、鳖、蟹、鱼等)综合种养发展到10万亩以上,稻鸭综合种养发展到10万亩以上。实现再生稻再生季亩产250公斤以上,稻渔(鸭)综合种养亩收千斤粮、亩增千元钱。再生稻和稻渔(鸭)综合种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生态效益显著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