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农业内涵丰富、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要实现烟草农业高质量发展,就要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抓好烟叶生产技术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组织模式创新。
创新烟叶生产技术模式。构建与烟草农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技术体系,依靠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拓展烟草农业发展空间、抢占国际烟草农业竞争制高点。
一方面,围绕“良种、良法、良田、良态”创新烟叶生产单项技术。良种是核心,良法是手段,良田是基础,良态是保障,实现烟草农业高质量发展四者缺一不可。基于生产问题导向,实施一批面向烟叶生产需求侧的科研项目,重点突破特色品种、轻简栽培、绿色防控、提质烘烤等关键技术瓶颈,提升科技供给质量和水平。
另一方面,围绕卷烟工业“优质、均质、安全”烟叶需求和烟叶种植者“高产、高效、轻简”生产需求创新烟叶生产集成技术。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生产生态协调”原则,重点推进烟叶生产集成技术创新,努力推动烟叶生产科研布局“一盘棋”、技术服务“一条龙”、工商合作“一体化”,全面构建契合高质量烟叶发展需求、适应“绿色、生态、优质、安全”要求的集成技术体系。
创新烟叶生产管理模式。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创新烟叶生产标准化管理方式,通过标准的执行提高技术到位率,促进烟草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着力提升烟草农业标准研制水平,优化烟叶生产标准体系。围绕烟草农业产业链布局标准研制创新链,加快烟草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向标准转化,着力提升标准的有效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另一方面,重点推进烟草农业标准的落地应用,切实发挥标准在压库减量、烟叶原料供给侧改革和烟草农业内涵式发展等方面的支撑引领作用。用标准联通工业需求与烟叶生产,使烟叶生产技术、烟叶产品质量与工业企业原料需求相对接,建立工商互认的烟田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烟叶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用标准兜住烟叶质量安全底线,明确提出烟叶农残、烟用物资、烟田土壤、植烟环境等标准的质量安全要求底线,系统管控烟叶质量安全风险,推动烟草地理标志产品发展。
创新烟叶生产组织模式。中国烟叶公司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从事烟叶生产的烟农有115万户,户均植烟面积12.88亩,其中10亩以下、10~20亩、20亩以上烟农分别有61.8万户、35.5万户和17.7万户,分别占烟农总户数的53.8%、30.8%和15.4%。可以看出,小农户在烟叶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并未动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烟叶生产小农户分散经营和新型主体规模经营将长期共存。因此,一方面要通过烟叶生产组织模式创新,推进烟叶生产小农户和烟草农业高质量发展有机衔接。建立健全“小农户+大农合”烟叶生产组织模式,创新合作社信息化、专业化、标准化服务方式,着力解决小农户依靠自身力量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划算的问题,提升小农户户均收入和亩均收益。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烟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管理引领烟草农业高质量发展。在核心烟区创新土地互换、土地出租、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土地流转模式,创新“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合作社”等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创新“烟叶+”产业体系,提高烟草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童文杰封幸兵)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