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观察记者杨之甜
安阳市区西南方向约10公里的龙泉镇,有一村名为“白龙庙”。相传,元朝泰定四年彰德遇大旱,总管府都督跟随一朵祥云到一小村祈雨有应,遂在潭边建白龙潭庙一座,“白龙庙”由此得名。
多年来,由于思想保守、闯劲不足,大部分村民守着人均1亩耕地“刨食”,增收创业门路少,能到外地打工的也寥寥无几。曾经潭脏水臭,电线窝棚私拉乱建,闲置民房残垣断壁,白龙庙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3月22日,记者来到白龙庙村,刚进村就被连片的6层现代化住宅楼吸引。“这是去年10月底,郑州一家房产开发商入驻我村投资、建设的社区住宅房,我们整村正在建设特色田园小镇项目,已流转土地1000余亩。”安阳市商务局驻白龙庙村第一书记徐泽颖介绍,流转的土地除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外,还将开展花卉苗木、蔬菜大棚种植。
花卉苗木是该镇农业生产的主导产业,种植面积2万余亩、品种2000余个,年产值约2.8亿元。前些年,白龙庙村并未发展苗木种植业。这两年,眼瞅着周边有苗木的村庄发展越来越好,白龙庙村“两委”猛然意识到,要想脱去贫困的帽子,村里就必须有产业。
“近水楼台先得月,别的村能种苗木,俺村为啥不能?!”白龙庙村党支部书记申秋生说。
说干就干。他们先是采取“合作社+农民”的产业带贫模式,支持流转土地150亩成立了快繁扦插基地,新建了22座大棚,年扦插玫瑰、黄杨、黄刺梅等3100万株,嫁接金叶榆、四季玫瑰、大花月季等100余万株。去年底,又一次性流转村内土地1120亩,以每亩每年1000元的价格给村民兑付,目前已投资300余万元,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入股等方式实现了增收致富。
村里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占多数。今年66岁的李龙只被疾病缠身多年,与老伴儿、外孙相依为命,因此被识别为贫困户。就在前年,他旧病复发,原本130多斤体重一度瘦到80多斤。驻村工作队进驻白龙庙村后,为李龙只争取到低保、公益性岗位、学前资助、“六改一增”等多项帮扶资金和帮扶措施。记者见到他时,只见他面色红润,圆圆的脸庞透着喜色。
徐泽颖给李龙只算了算现在的收入:李龙只老两口每月低保352元,公益性岗位每月860元,独生子女补贴1920元,养老保险金3042元,种粮收入及补贴2500元,再加上光伏扶贫分红、金融扶贫分红等,人均年收入超过了1万元。此外,小外孙还有幼教补贴每年1000元。
“扶贫不扶懒,村里给我找了公益岗位。我要好好干!”李龙只笑着说,“现在的感受就俩字‘幸福’!”
李龙只的幸福不是个例。徐泽颖介绍,近三年来,他们共争取各类扶持资金500余万元,新打了机井,对电网进行了升级改造,对村内道路进行了整修、绿化美化,新建了文化大舞台、体育健身活动场所、水冲式公共厕所,争取后盾单位支持安装了路灯,设立了电商服务站。去年还投资54万元分别实施了1000米的村内道路和5500米的地下管网改造工程。今年2000米的村内道路项目已经入库,即将实施……目前,白龙庙村建档立卡的38户81名贫困人口,已有29户66人实现了稳定脱贫。
如今行走在白龙庙村,疏浚的白龙潭水清鱼游,主街两侧白墙灰瓦整洁明快,宽敞的文化广场上锣鼓阵阵舞步翩翩。曾经辉煌、继而没落的白龙庙村,如今又有了新气象、新活力。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