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红涛王昺南
进入六月,地跨西华、扶沟两县的黄泛区农场10万多亩小麦进入成熟期,数百台收割机开足马力,在金色麦浪中穿行。夕阳西下,收割、装车、晒粮、除杂……这幅抢收小麦颗粒归仓的场面,宛如浓墨重彩的油画。
“下午收割俺种的小麦,看收成亩产要超过1000斤,今年丰收啦!”6月3日,黄泛区农场九分场开始大面积收割,32岁的南方佳说起收成,话语中带着爽朗的笑声。
在农场长大的南方佳,从记事起,父亲南满长就在农场承包经营土地,从最初的几十亩直到200多亩。仅仅靠种地,南满长就让家里的日子过得吃穿不愁、有滋有味。2009年,由于种地多、产量高,南满长还被奖励一辆东方红拖拉机。
“种地也能‘种’出名堂!”在父亲的影响下,2016年南方佳接过承包经营土地的“接力棒”,“起点”就是200亩,到现在已经超过400亩。她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一年收入超过20万元。
“这是‘泛麦8号’,全都是种子麦。你看籽粒饱满,已经完全成熟。”看着收好的小麦,南方佳对记者说,这些小麦不进家门直接晾晒,检验合格后入库结算。
如此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全部作为种子,怎样保障种粮的质量?正在记者追问时,赶来查看麦收的农场党委书记宋根川道出了原委,农场土地集中,适宜集中管理、标准化生产,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出“六统一”生产管理办法,即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整地播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田间检验、统一机械收获。与之配套的还有“统一供应农药化肥生产资料、统一免费土壤化验和配方施肥指导、统一免费职工技术培训、统一对合格种子进行加价回收等”辅助措施。
不仅仅是九分场,记者获悉,黄泛区农场的10万多亩小麦全部是种子小麦,这里是全省最大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宋根川说,黄泛区农场是我省最大的国有农场,采取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有效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增加职工收益,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
“有农场做‘依靠’,种400多亩地也很轻松,种好地就能过上小康生活。”心直口快的南方佳,对未来生活满怀希望。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