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昔日小山村 今朝大变样

    首页 > 三农 > 正文

    日期:2019-06-13 10:08:50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总之一句话,群众需要啥,咱就去干啥,争取年底摘下贫困帽,早日走上小康路。”
      □本报记者归欣本报通讯员陈草原
      6月10日,伏牛山里暑气蒸腾。记者赶到南召县马市坪乡的贫困村方冲村采访,发现去往山里的路不是越来越差,反倒越来越好,站在一处山岗往下看,描着白边的柏油路蜿蜒如一幅“玉带绕山图”。
      “漂亮吧?这是我们去年春天修通的,路面6米宽,俩车并行都没问题。”国网南阳供电公司派驻方冲村第一书记李建鹏笑着说。
      一行人刚进村,就有一位驼背老人跟李建鹏打招呼。老李介绍,这是五保户王玉随,虽然腿脚不好,但每天都要到村口沿着新路转一转。“以前没路,我很少出村。现在年纪大了,出去也少,但看着这路就高兴,真要感谢李书记和咱的扶贫工作队。”73岁的王玉随告诉记者。
      “冲”,意为山间的平地,方冲村四周,皆是大山。2016年以前,这里只有一条不足3米宽的土路通往山外的世界。“俺村的香菇、拳菜都是好东西,但就是运不出去。”村支书王玉栓回忆,“路面太窄请不了大车,用小车又不够油钱,人抬肩扛要累个半死。”2014年,市里组织文艺宣传队到方冲村演出,大巴车进山不久就困在了半路,最后换了“小三轮”,才把演员们“救”出来。
      受困于路的方冲村举步维艰,脱贫攻坚战打响时,该村被列为深度贫困村。“到村里不久,我们就下定决心给乡亲们修条好路。”李建鹏说。2017年8月,在国网南阳供电公司的大力支持下,老李协调筹集资金600多万元,请来施工队,带着村“两委”一起,在群山中当起了“新愚公”,开通了5.5公里的“幸福路”。
      王玉栓介绍,去年新路修好不久,县里一家绿化公司就“摸”了进来,集中流转500多亩地种树,除了地租不说,务工的村民每天还有60元以上的收入。
      顺着这条路,外面的人来了,本村的人也回来了。50岁出头的王林高十几年前就到北京打工,也曾经想过在老家折腾点啥,但一回来就不得不打退堂鼓。“那时候除了没路,电也不行。”老王告诉记者,“家电都只能当摆设,更别提功率大的机器了。”
      2018年年初,老王的烦恼成了“过去时”。借着全省改造贫困县、贫困村电网的东风,驻村工作队对方冲村进行了增容改造,户均配电容量从1.66千伏安提高到2.88千伏安,超过省定平均水平。
      “以前是来不来电,全看心情;现在是电闸一合,动力十足。”王林高说。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支持下,他迎来了自己的新事业,牵头成立了“兴村农业合作社”,开起了红薯粉条加工厂,包下10亩地种柴胡,还养了200多只山羊,带起24户贫困户。“党的政策这么好,工作队又这么支持,我一定带着大家好好干!”他说。
      光伏、苗圃、合作社,再加上即将投产的制衣扶贫车间,曾经家底为零的方冲村,如今也有了七八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去年我们主要把精力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今年准备在产业增收上下功夫。”李建鹏说,“总之一句话,群众需要啥,咱就去干啥,争取年底摘下贫困帽,早日走上小康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

    下一篇:田野“交响曲”
    上一篇:优质麦不愁卖 秸秆也成“香饽饽”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