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黄红立通讯员李炳辉陈国庆)7月1日,宜阳县韩城镇朱家沟村蔬菜基地一派繁忙景象,驻村第一书记程玉国和党员干部、群众一起正在忙着采摘西红柿。该村流转土地800余亩,建成日光温棚和塑料大棚60余座,亩均年收入2.3万元。
宜阳县依托16个乡镇各自的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党建+产业”“党支部+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打造烟草、蔬菜、生态林果等特色产业。
“在党支部的引领下,俺村建起了6个家庭农场,除了带领贫困户增收致富外,每个家庭农场还可实现村集体增收近2万元。”该县高村镇石村党支部书记尹长友说。
该县充分发挥帮扶资金的作用,由村党支部引领建设蔬菜大棚、加工车间、养殖合作社,采取承包、吸纳就业、合作帮扶等方式,吸引农户广泛参与,拓宽增收渠道,同时保证村集体增收。将各村旧校舍、旧村室、荒山荒地等集体闲置资产,采取改建扶贫车间、公开租赁、承包经营、土地流转、自主开发等方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目前,全县建成扶贫车间106个,带动1万余人家门口就业,带动贫困人口1323人增收。
该县还鼓励村党支部领办农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党员干部负责管理、技术、销售,增加集体收入,带动农户通过分红、务工增收致富。目前,全县农民合作社已经发展到435家,入社农户1700余户,户均年增收1.5万元。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