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五周年 照片墙映衬移民幸福路

    首页 > 三农 > 正文

    日期:2019-12-11 11:19:48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这些照片是我一生的见证,也是我们村移民搬迁以后从苦到甜的证明!”12月9日,在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杨营新村,71岁老人杨海青指着家里的照片墙说。只见一张张大小不一,或黑白,或彩色的照片,铺满了半边墙。
      1959年,丹江口水库开始建设,家住丹江边才11岁的杨海青随家人第一次移民到青海,因条件太艰苦,1961年又返回原籍;1974年,丹江口水库大坝开始蓄水,他们第二次搬迁,从河边往山上退了一公里;2011年,南水北调中线二期工程开工建设,杨海青家所在的淅川县大石桥乡杨营村745人第三次移民,彻底搬离了祖祖辈辈生活的故乡,迁至卧龙区蒲山镇杨营新村。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5周年之际,记者再访这个为通水做出牺牲的“河南省2019年美好移民村示范村”,同时也是距南阳市区最近的定居点,看看他们到底生活得怎么样。
      “这是1968年去当兵前在村支部前拍的。”杨海青指着一张斑驳泛黄的照片说,“你看那土坯房,下雨的时候啊,家里的锅碗瓢盆都用来接雨水。”这样的居住环境在杨营村一直持续到移民前,杨海青家也不例外。
      “这是俺的全家福。”杨海青指着第二幅照片说,“我家三个儿子加上大孙子年满18岁,够立户条件,总共分了4套独立小院,我现在跟着大儿子一起生活。”
      在杨海青家的小院内,记者看到院子被分割成好几块小菜园,种了七八种蔬菜,生机勃勃,青翠欲滴。“从土坯房到现在4个独立小院,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娃儿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学,村里还有医疗室。”老杨指着新村新面貌的照片感慨不已。
      “这是杨营新村从深圳引进的公司,目前有50多名村民在这里上班,平均一个月能挣好几千元。”卧龙区蒲山镇人大主席杨东指着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紧张地忙碌着。该公司是从深圳引进的德信行洲实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销往欧美的厨房小电器,生意十分火爆。
      “这是我们流转土地建的养牛场,有1000多头大奶牛,一天产鲜奶好几车。”村党支部书记杨自军指着杨海青家照片上成群的奶牛说,“三色鸽公司流转村里土地建成了农牧示范园奶牛场,每年支付给村里土地流转费用30多万元,安排70余名村民就业;8年来,全村人均收入从2011年的4724元提升至现在的1.4万元,人人有事干,村里有产业,收入翻几番。”
      采访结束了,我们驱车离开杨营村,只见路边花坛内月季花开,绿树掩映,村民几乎家家门口都停有汽车,蓦然想起杨海青家那面墙上有一张全村移民前的合照,画面中的一辆货车、一辆轿车,那是当时全村仅有的两辆车,而现在全村汽车保有量220多辆,户均1.5辆,其中杨海青家就有4辆,儿子、孙子开着跑运输,每年都净挣一二十万元。河南日报记者 孟向东 河南日报通讯员 曾倩)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

    下一篇:河南淅川:小石榴引领富民大产业
    上一篇:“岭上硒薯”为何畅销全国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