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王彦村种粮记

    首页 > 三农 > 正文

    日期:2019-12-16 14:46:01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农村版    
      12月7日,农历二十四节气里的大雪,藏在河南西部丘陵山地里的三门峡市陕州区西李村乡王彦村还没有见到雪花的影子;太阳反而很好,从村东的岭上俯瞰,好多平房上都白花花的。
      “房上晒的都是粉面,现在正是做红薯粉条的时候。”62岁的李念群是村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头儿,他说:王彦人把红薯淀粉叫“粉面”,合作社主营业务是做红薯粉条。
      1400口人的王彦村每年都要种1000多亩春红薯,正常年景亩产都在5000斤上下,今年鲜食红薯价格低,村民们都想做成粉条卖个好价儿。
      陕州区西李村乡王彦村的3800亩耕地和3000亩荒坡都在海拔500多米的浅山丘陵上,属豫西旱作农业区,前几年政府出资增加了水浇地面积,村里人种粮的劲头更大了。
      82岁的兰来法说,他二十来岁的时候地里不打粮食,一亩地能收150斤麦子就不错了;现在不得了,一亩地咋说也能收七八百斤!
      56岁的杨素霞家2018年种了17亩“偃高21”小麦新品种,麦收时亩产在村里“拔了尖”,乡亲们都来她家“取经”;今年麦播,这个品种就在王彦村“火”了。
      2019年王彦村麦收面积是1600亩,村党支部委员兰点超算了算:总产量起码有120万斤吧。
      除了种粮,王彦人还热衷存粮。
      “村里70%的农户家里都有存粮,多的上万斤,少的也在千斤以上。”兰点超说。
      王彦人存粮分两块儿:一块儿是把麦子存在乡面粉厂里,要吃的时候去拉面;另一块儿就是把麦子存在自己家里。
      70岁的邢彦锁就老两口在屋里开火做饭,家里粮仓里装了1000多斤麦子,面粉厂发的小本本上还存有1500斤面粉。
      兰来法有5个儿子,其中两个在外地工作,他要求在家的三个儿子要保证给在外的兄弟每家存足1000斤麦子。
      有饭吃还要有钱花。
      上级号召调整产业结构,王彦村种了1000多亩花椒树,但全村的花椒树都种在了荒坡上、地边上,没有占一分一厘庄稼地。
      杨素霞家还是王彦村的烟叶种植大户,她家的60亩烟田都是从邻村流转来的,自家的17亩地历年就是小麦和秋季的杂粮。
      杨素霞说:红薯和烟叶都是春地种的,麦收后地里就种黄豆、红小豆、绿豆,玉米现在也少了,全村也就四五百亩吧!
      今年的红小豆收成很好,兰点超种的5亩红小豆卖了4000多块钱。
      鲜红薯今年四毛钱一斤,5000斤能卖2000块钱;但五六斤鲜红薯能加工一斤粉条,一斤纯红薯粉条的批发价是10元,除去加工费用,收入倍增。
      农闲时,杨素霞的丈夫兰正礼就出去干活了:干一天好歹也挣一百多;二妮儿很快大学毕业了,她要在市里找个工作,你得攒钱给孩子买个房子吧!
      兰点超说:一到农闲,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去了,也有不少在市里买房安家的,一到收庄稼的时候,他们都会回到王彦村。
      今年麦收后,一个孩子嫌在家里放麦子占地方,要把麦子全卖掉换成钱,当爹的说啥都不依,最后“官司”打到村里,村干部“和了稀泥”:把他家的麦子都存到了面粉厂。
      几十年了,王彦村的3800亩耕地一直在种粮食,但王彦村村民的房子越来越好,村里的大型农机具和小轿车越来越多,村里有锣鼓队、秧歌队,2011年这个村就已经是陕州区的“兴县富民先进村”了。
      家里有粮,心里有底。
      抗日战争的时候,王彦村曾经是陕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至今旧址完好。兰来法说:俺村人历来觉悟高、和共产党亲。
      “现在年轻人眼里只剩下钱了,我们这些老年人还是不习惯,万一有钱也买不来粮食了,那可就要饿着人了!”邢彦锁说:家里有粮,心里有底。
      现在王彦村的年轻人也不再和老一辈人犟了,他们还为老人们的做法找到了依据:中国人的碗里要装中国粮。
      今年王彦村的麦播面积超过了去年的1600亩,当下小麦长势很好。(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 宋朝 李梦露 通讯员 董洁 宋习习)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

    下一篇:汝南县常兴镇“三治融合”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上一篇: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名单公示西峡猕猴桃榜上有名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