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晾晒时间不能长,也不能短,晒得太干,面容易断。”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息县东岳镇街村的天首手工贡面厂,该厂负责人张有林向记者介绍自己多年经验总结出的贡面晾晒工序的要求。
今年55岁的张有林,潢川县付店村人,打小就开始看父母制作手工贡面,可谓从小耳濡目染。从和面到“搓”面再到‘挂’面,一道道工序早已烂熟于心。
“干我们这一行业很多人都靠这一手艺发家致富。”张有林说,“我在东岳镇种植杭白菊也有四年多了,乡政府一直大力支持,给我提供了便利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扶持,所以我也一直想在这里把手工贡面的市场也开发起来。”
说干就干,为赶上春节好市场,2019年6月份张有林就开始了筹备工作。如今,每天清晨四点,贡面厂就开始热闹起来。盐和面粉比例调和,再通过醒面、压面、盘面、抻面、再到挂杆,多达十几道工序制作,大家忙得不亦乐乎。
“做贡面要起早贪黑,这样才能做出好贡面。”东岳镇石菜园村罗庄组52岁的石莲芳说,“每天三点多都要起床,虽说辛苦了点,但能顾到家,比外出务工方便多了。”
一排排晾晒的贡面,面如丝丝琴弦般,走近了还有阵阵面粉的清香扑面而来。“慢工出细活,用最传统的工具,最精细的手法,制作出本土风味。”张有林说,“现在我们厂里有13位面点工,同时我还从老家潢川县请了几位经验丰富的师傅给工人们做技术指导。现在厂房一天的总产量可达900斤,可出成品45箱。”
石菜园村李楼组村民郭芳一边“挂”面,一边高兴地对记者说:“没有想到自己也能从做贡面师傅那里学到做面手艺,更没有想到,才学会的手艺如今能带来每月近2000元的收入”。
每一份贡面都是制作人辛辛苦苦付出时间和耐心得来的,因为好吃、纯手工、味道好。贡面还没出厂就被周边县区及乡镇的大小超市预订一空。
面对着火爆市场,“我们的定位就是‘小而专,小而精,小而强’渐进式发展,把最接地气的传统产业、传统产品继承和发展好。明年我将准备扩大厂房,增加人手,增大制作规模,给市场带去更多健康美味的手工挂面,形成我们自己的贡面品牌。”谈及未来,张有林自信满满。 (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 尹小剑 见习记者 李振阳 通讯员 胡崴 胡译丹)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