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的夏天,天空格外清澈。站在崭新干净的村路,感受着清风拂来的沁香,望着田野中坠在枝丫上的绿圆果子,淮滨县芦集乡邢营村张志耀笑得合不拢嘴。

8月15日,正在田里忙活的张志耀见到记者时远远地招呼着:“欢迎大家到俺的吊瓜基地采风,俺这吊瓜看起来像不像西瓜。可别小瞧他们哟,去年收成不错,看今年这架势,效益会更好。”

“吊瓜是舌尖上的蜜语,美味香天下;吊瓜浑身是宝,吊挂籽能吃,包吃不上火,吊瓜皮可入药。”说起吊瓜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张志耀滔滔不绝。
2011至2018年,张志耀、张志孙兄弟俩都在养殖生猪,连续八年生猪行情时涨时落,兄弟俩双双都亏了本,为此欠下了一大笔债务,无奈兄弟俩退了出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志孙去一河之隔的邻县满川堂哥家走亲戚,看到堂哥家种植瓜萎收成不错,且一亩地去掉成本能有几千元的收入,让他羡慕不已。
立说立行,为了更好地掌握瓜葁种植技术,兄弟俩去了安徽安庆最大的瓜蒌种植基地进行学习考察,在基本熟悉了瓜萎的种植的习性之后,2018年底,在芦集乡邢营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兄弟俩投资80万元,在该村流转了260亩土地,全部种植上了瓜蒌。
“吊瓜还是一种‘懒人’植物,种植吊瓜既省时,又省力,还省事。说它省时是因为吊瓜的种植周期是5—7年,第一年种下了吊瓜,以后5—7年都不用再播种了,每年它都会开花、结果。种植吊瓜基本上不用花大力气打理就会有好收成。”张志耀告诉记者。

技术是吊瓜种植的关键。“乡里多次联系县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瓜农进行棚架标准化建设和病虫害管理、防治。”张志耀说。
为了经济最大化,兄弟俩还在瓜蒌地里养殖了1万只蛋鸭和2000只皖西白鹅,立体种养,一地双收。
“我们这常年固定有10个贫困户,多的时候有30至40人,主要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杂活,以增加收入。每人每月平均能拿800元钱。”张志耀说:“有了去年的收成,俺们很有信心,准备再扩大种植面积,让瓜蒌真正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好产业。”(大象新闻·映象网记者 吴彦飞 通讯员 郝昱玮 韩浩 符浩)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