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今年66岁了,听说村里办起了渔网编织厂,也想过去干点活。村支部书记刘学英听说俺有这样的想法后,就与俺联系并免费对俺进行了培训。俺现在掌握了渔网编织技术,没事就在车间编编渔网、唠唠嗑,日子过得也有奔头了。”8月25日,家住淮滨县王店乡宋营村的贫困户孙开英喜笑颜开的说。
孙开英口中的渔网编织车间是福祉渔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由该村人士周峰所办。周峰早年在外从事装修工作,经过十几年的打拼手里攒了钱。“出外一时难,在家千日好”,随着年龄增长,周峰思乡情结愈演愈烈。彼时恰逢该县精准扶贫干事业的滚滚热浪,在外的能人们纷纷掀起昂扬斗志,他们“返乡创业、带领群众致富”。“凤还巢,燕归来。”周峰作为返乡大军的一员,与该乡田湖网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采取订单作业办起了渔网编织车间。
渔网编织扶贫车间的创办,是该村产业扶贫的关键一环,也是该乡探索脱贫攻坚“造血”功能的具体实践。为了让渔网编织扶贫车间在村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该村积极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利用广播喇叭、宣传折页、版面、开会、建立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对其进行广泛宣传;开展党员带动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干部成为渔网编织的行家里手,手把手的教会帮扶户,实现了贫困户有工作、企业有劳动力的双赢局面。
“人忙是非少。自从有了渔网编织车间,感觉大伙们都忙碌了起来,打牌的少了,邻里纠纷不见了,车间内处处呈现出你追我赶的生产画面,大家在一起干活非常开心。”周峰介绍说。通过几年时间的积淀,目前该村已建成全省最大的渔网加工编织基地,农户参与渔网编织产业达 1100 人。
据了解,作为“党建联盟+产业联盟”的主导产业之一,该县积极推广该村渔网编织的经验做法,在全县得到了积极响应,目前全县类似这样的扶贫渔网编织车间共有36个,参与渔网编织的农户5000多户,每户每月可增加1500元以上,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企业增效发展的“常青树”。(大象新闻·映象网记者 吴彦飞 通讯员 朱丝语)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