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一台玉米精量播种机正在田间作业,随着泥土被翻腾上来,一粒粒玉米种子和肥料便被均匀地播种到土壤里。
“抓紧把剩余的60亩地搞定,今年650亩玉米就全部种完了。”自从前几天开始抢种玉米,薛恒盛每天都在地里盯着,一刻也不敢放松。
因为小麦收割时遇上连阴雨天,薛恒盛便在心里暗暗较劲,一定要在秋季玉米上把损失补回来。
“播种的墒情怎么样?”记者问。
薛恒盛随手抓起一把泥土,“底墒还可以,至少能少浇一遍水。”去年玉米播种期,碰上高温干旱,他当时一边播种一边浇地,费时又费力。
“速度不能过快,播种质量是第一位的。”朝着正在掉头的农机手,薛恒盛高喊,人声和机器的轰鸣声混合着。
望着播种机又一次驶向远处,薛恒盛和记者解释,虽说要抢种,但机器开得太快,可能会造成播种不均匀的问题。
说话间,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许昌综合试验站站长朱伟岭也来到了地头。这几天,他一直奔波在长葛周边田间,忙着为当地农户指导夏播。
“精量播种,合理密植,才能更好地保证出芽率。”朱伟岭说。
蹲在播种机刚刚播过的玉米地里,可以隐约看到一些复合肥料。朱伟岭寻找出一粒刚刚入土的种子,“大概有3节手指的深度,颗与颗的间距约20厘米,这个度把握得还可以。”
听说这里一亩地用种量3.8斤到4.2斤、肥料120斤左右,朱伟岭点赞:“用种量和用肥量精准,这是保证产量的基础。”
看到朱伟岭竖起大拇指,薛恒盛不禁露出了笑容,原本紧张的心也放松了,他和农机手一直忙活到中午,终于把60亩地播种完毕。
当天下午,记者跟着朱伟岭来到许昌市建安区小召乡尤里村的田间。此时,种粮大户尤合磊正在地头查看玉米的出芽情况。
种了多年地,尤合磊特别在意种子,今年他选种了105亩玉米新品种鼎诺212。
“我对这个品种很期待。”通过专家推荐和自己两三年的观察,尤合磊认为,这个品种比普通品种更适合密植,1亩地能种6000株,而普通品种顶多4500株,“去年开花期碰上高温,它也没啥事,很耐旱。”
“好种如好马,还得配好鞍。”和小麦不同,玉米的生长期只有3个多月,时间短,管理必须得跟上。朱伟岭说:“好种子更要在管理措施方面配套好。这几天气温高,太阳暴晒,土壤很容易缺墒,会影响出芽率。”
说话间,尤合磊拿出手机查看起了天气预报。“预报说周末有降雨,如果不降,我就联系喷灌机浇地。”
“未来一个月会比较忙,只要苗出齐,紧接着就得浇水、防虫、除草、控旺。就像照顾刚出生的婴儿,务必要精心、用心、细心。”临走时,朱伟岭还不忘再强调一遍管理的重要性。
采访中,种粮大户们纷纷说,只要科学种田,天气给力,他们对秋季丰收有信心。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刘安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