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里山多林多,种植传统农作物机械化程度不高,而镇里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导致土地自己种不动,又流转不出去。”马晓辉是该合作社的负责人,成立合作社之前对邢集镇的深入考察,让他找准了该镇贫困人员致贫的“病根”。
找到“病根”就要“对症下药”,通过和当地政府扶贫专员的多次沟通,马晓辉决定流转土地种植适应当地生态情况、对机械化程度要求不高、劳动量需求不大、妇女老人也能种植的苍术、杭白菊等中药材。同时,该镇也积极推广“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成熟模式,帮助贫困户“造血”致富。
该镇种植中药材能带给贫困户3项收入:一是流转土地费用;二是在合作社务工报酬;三是与合作社签订代种协议,合作社为贫困户免费供苗、供药、供肥,免费技术服务,并签订保底收购合同。如今,邢集镇已建成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3个,共种植苍术、夏枯草、杭白菊、艾草等中药材近万亩,辐射带动1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