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乡供电公司驻村第一书记许久星(右)在盛水源村果蔬大棚查看果苗生长情况张文哲摄
□本报记者宋敏本报通讯员代小龙
为了精准建档立卡,他们挨家挨户访贫问苦;为了改变村容村貌,他们汗流浃背埋头苦干;为了发展脱贫产业,他们风尘仆仆考察奔走……他们是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派驻到贫困村的“第一书记”。
打赢农村脱贫攻坚战,因村选派驻村干部十分关键。2015年9月,省电力公司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扶贫工作部署,精准选派了130名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两年来,他们扎根全省脱贫一线,扶真贫、真扶贫,成为贫困群众的“贴心人”、开展农村工作的“主心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深入群众,当好“贴心人”
“听说村里来了扶贫书记,肯定带来好多钱,谁不想当贫困户?”
“村里给贫困户送了一条棉被,我家里很困难,能不能也领一条?”
……
当许多扶贫干部带着热情和理想来到所驻村时,往往遭遇的是这样的现实。“这就要求我们真正做到精准扶贫,不能上关系户,也不能落下贫困户。”10月20日,信阳供电公司派驻息县彭店乡张庄村第一书记林杰说,“群众不是不讲理,理说透了,他们就支持你。”
要让群众相信,就得沉下心、沉下身,到群众中去。驻村后,林杰一有时间就到村干部、老党员和群众家中走访。他说,一两次走访很难摸清一个家庭的收入情况,入户走访就像走亲戚,越走才能越亲。
半年时间,林杰就对村里各家各户情况如数家珍,张庄村贫困户名单也由最初的245户880人,精准识别后确认为84户287人。一个被剔除“贫困户”的老人找林杰要说法,林杰笑笑指着村里一幢两层楼房说,这是你儿子的吧?围观群众哄笑,老人红着脸离开了。村里朱万政老人孤独一人,住在外甥的废弃屋子里,村委以为他办理过低保为由,未报贫困户。了解情况后,林杰极力主张将其纳入贫困户名单,申报政府兜底扶贫。
和群众走得近了,威信也就有了,村民反映情况、咨询政策都来找林杰。“林书记来了之后,我们村里电网改了,文化中心修好了,该办低保的都办了,好事一件接着一件,大家都说这个书记牢靠。”张庄村村民张殿友说。
在林杰带领下,张庄村完成了投资147万元的电网改造项目,投资150万元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投资70万元总长两公里的村级公路建设,建成一个村级幼儿园;58个贫困户成功脱贫,年人均增收2000多元。
党建引领,当好“主心骨”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7月1日,封丘县王村镇盛水源村党支部里响起党员集体宣誓的声音,领誓人是新乡供电公司派驻该村第一书记许久星。
盛水源村是封丘县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过去,由于村里党建工作不牢、党组织活动开展少,服务群众能力不强,群众意见较大。2016年4月,许久星来到盛水源村后,就把该村党组织建设当成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他借鉴新乡供电公司经验,在村里举办“党员主题日”活动,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回顾该村从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到优质小麦产业基地的变迁,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怀;规范党支部的会议制度,贯彻“三会一课”制度,规范党建阵地,使全村21名党员有了一个干净整洁的活动阵地;组建党员义工队,发现百姓家里有困难,第一时间上门为村民服务。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的确如此,在许久星的倡导坚持下,盛水源村党建工作不断加强,村支部对村里发展有了明确思路,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在村务中作用越来越大,干群关系也密切了起来。
“针对村里集体经济缺乏的现状,村‘两委’经过反复研究,提出发展火龙果种植产业,并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既让贫困户打工提高收入,也让村集体有了收入。”盛水源村村委会主任刘士全介绍说,比如贫困人员刘书明在打工期间严重摔伤,村里为他家争取了危房改造资金,并组织党员义工队为他修缮房屋,更换全部电线;贫困户刘进国年近70岁,又无亲人依靠,我们让他进入村合作社务工,每月有1000元收入……
“驻村书记来了之后,我们遇事有了主心骨,大家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谈到村里的变化,村民刘全喜说。
脱贫致富,当好“领路人”
8月17日,南召县皇后乡娘娘庙村制衣厂正式投产,该村及周边120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厂里工资是每月3000元,一点不比我们到城里打工少。”该村村民林伟艳说。
娘娘庙村最近的喜事不止这一件。两个月前,该村招商引资建设的500千瓦村级新型高效光伏电站也正式并网发电,年发电量约为100万千瓦时,是普通电站的1.5倍,产生经济效益近百万元。
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心中都感激一个人,他就是省电力公司派驻该村第一书记张鹰。娘娘庙村有398户1630人,耕地仅930亩,其中贫困户、五保户、低保户有289户925人,是皇后乡5个贫困村之一。张鹰知道,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必须要走出一条新路子。
从入村第一日起,张鹰就不断为娘娘庙村发展特色经济奔走。根据该村特点,他首先将目光放在了苗木种植上。原来,该村虽然耕地不多,但是山地不少,适合发展苗木种植。于是,他四处筹措资金,争取政策支持,聘请专家组织村民发展玉兰花种植产业。
仅仅种植并不够,如何让苗木产生经济效益才是关键。为此,张鹰动员村干部,发动群众,在该村成立苗木管理委员会,组建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让全村137户贫困户加入其中。同时,还注册了“皇家玉兰娘娘”商标,建立网上商城,开发盆景玉兰等新品……慢慢地,该村苗木的品牌效应显现出来。
“在全国苗木普遍出现销量下滑、价格缩水的情况下,我们培育的玉兰花依然销售火爆。”云和花卉苗木合作社理事长高科然说。该合作社吸纳30多个贫困户就业,并成功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据悉,两年来,娘娘庙村苗木产业实现收入超过1500万元。
“作为外来干部,张书记把村里的事当成了自己家的事,曾经为建设村里的光伏电站,他差点用自家的房产做抵押筹资。”娘娘庙村治保主任丁付印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在张鹰带领下,南召县娘娘庙村实业公司成立,制衣厂、光伏电站等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活力。
不仅是张鹰、许久星、林杰,活跃在全省脱贫一线的,还有何健、陈吉忠、冷军、赵新阁等一大批国网河南电力系统的驻村干部。他们因地制宜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各类扶贫项目,努力让所在村向如期摘帽的目标迈进。正如光山县供电公司派驻沈堂村第一书记冷军说的那样:“从入村第一天起,我就立下‘不脱贫、不离村’的决心!”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