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荒村曾经是当地出名的贫困村。近年来,村“两委”班子在党支部书记徐运芝的带领下,从修水渠、兴水利、修道路、建新村入手,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发展黄金梨产业,实现了“人均一亩园,收入3万元”的目标。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前荒村致力于村容村貌改造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一举成为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标杆村、标兵村党支部和省级“生态示范村”。
党建引领添活力
1985年,徐运芝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多年来,在带领群众发展主导产业中,她也曾走过不少弯路。2003年,她通过拜师学艺,率先引种了原产韩国的黄金梨并获得成功。在此基础上,她与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动员群众,手把手指导技术,协力同心推行规模化种植,使全村黄金梨种植面积由200多亩发展到3400多亩,亩均效益近3万元。
“一个党员一面旗,只要旗帜竖起来了,作用发挥好了,群众就会跟着干。”这是前荒村党支部一班人的座右铭。近年来,该村坚持每月8号的党员活动日制度,坚持组织党员集中学习,既学政治理论,也交流学习黄金梨栽培技术,使“三会一课”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党员们也通过学习掌握了一整套种植新技术,培养出了一支带头服务、带队服务、带动服务的骨干力量。
前荒村的党员不但在产业发展中起到了“标杆”作用,几乎每个党员干部还都帮带3~5户群众种起了黄金梨。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村里的党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每天,徐运芝都带着党员干部扫马路、捡垃圾,带动全村群众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村民胡世昌说:“俺庄的环境能有这么好,全靠徐运芝他们天天带头扫大街啊!”
黄金梨铺就“黄金路”
黄金梨让前荒村村民尝到了甜头,成了村里的“黄金产业”。如今,全村90%的农户都有了自己的梨园。
前荒村种植黄金梨也产生了辐射效应,短短几年时间,博望镇的黄金梨面积迅速扩展到22000多亩。
近两年,前荒村还通过引进人才、资金和项目,与上海客商达成深度开发黄金梨产业合作意向,在园区及村庄四周兴建农游设施,打造黄金梨产业链。他们新修硬化道路4.2公里,打配机电井43眼,架设高低压线路5000多米,建冷库16座,建成污水处理厂一座,兴建垂钓池塘近千平方米。每年春、夏、秋三季,来前荒村观光、赏花、采摘、游览的游客蜂拥而至,成为前荒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膨胀规模、链条式开发黄金梨产业中,前荒村也步入了互联网时代。以村委会主任曾宪伟为首的党员干部不但与“一亩田”、“阿里巴巴”等知名网商建立了销售关系,组建了“胡家荒黄金梨专业合作联社”,还积极争取专家鉴定,使前荒村的黄金梨通过了有机果品认证,为开拓国内大市场开辟了一条“黄金通道”。
蹦着跳着奔小康
在产业发展、农民致富的前提下,改善人居环境是前荒村提高村民幸福指数的有效举措。为确保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有声有色,村里将有关内容写入《村规民约》,村组党员干部带头搞整治,带头清垃圾。村里还定期开展文明卫生户评选活动,制订了《清洁工管理办法》《卫生公约》等,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入手,激励和培养村民养成卫生习惯。他们每月定期组织开展一次文明卫生户评选活动,把评选情况公示在公告栏中,以此激发村民的环境整治积极性。
针对富起来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问题,前荒村致力于乡村文化建设。徐运芝作为“老戏迷”,自己筹钱购买了鼓乐道具、电子乐器等娱乐器材,把能拉会唱、爱蹦爱跳的村民组织起来,成立了舞蹈队、旱船班、舞狮队、秧歌队、说唱团等,利用节假日、茶余饭后、夜晚纳凉等闲暇时间,组织文艺演出。在村头文化广场、场院路边等场所,经常可以看到村民扭扭跳跳的身影。
村民胡世林说:“俺村的秧歌队、说唱班把村民们都唱乐了,以前吃罢饭没事干,不是来牌就是聊天,现在文娱活动多了,扭扭跳跳让大家都乐翻了天……”
村里还成立了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婚丧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通过“四会”充分发挥作用,邻里互助的多了,吵架生气的少了;孝老敬亲的多了,家庭矛盾少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花正在前荒村遍地开花。
□本报记者曹国宏通讯员李善喜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