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王伟宾
□本报记者温小娟
“鹧鸪戏是模仿鹧鸪鸟的叫声来表演的,新奇、有趣,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民间稀有剧种。演员们的表演让人惊艳,能够遇见他们,我们不虚此行。”1月24日,作为“寻找全国稀有剧种传承人”文艺小分队一员,刚刚从山东回来的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文化理论研究室副主任、青年评论家贺宝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为了挖掘全国的稀有剧种,寻找稀有剧种传承人,由省文化厅主办的“2018首届戏曲稀有剧种贺新春互联网公益晚会”组委会发起全国稀有剧种“寻找”系列活动。从去年年底开始,“寻找全国稀有剧种传承人”文艺小分队一直奔波在最基层,他们起早贪黑、冒着严寒、横跨数省区,从商丘出发,途经合肥、西安、西双版纳等地,第九站来到了山东淄博,遇见了鹧鸪戏、聊斋俚曲戏等令人耳目一新的稀有剧种。
“这是一支不一样的文艺小分队。”晚会总导演张建萍说,他们将本次“寻找”活动与文艺下乡相结合,开展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每到一处,都组织艺术名家和各地的稀有剧种传承人共同举办公益演出。
不久前,李树建、孟祥礼等豫剧名家跟随“寻找”文艺小分队走进安阳,与当地稀有剧种安阳淮调、滑县大弦戏、内黄县大平调的演员们同台竞技,原汁原味的唱腔、与时俱进的剧情,让观众大呼“过瘾”。
这支文艺小分队不仅给基层群众带来名家名段,还在每场公益演出后,围绕稀有剧种生存保护、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在安阳稀有剧种传承发展的研讨会上,内黄县大平调传承人刘建平忍不住哭了:“我们经常参加公益性演出,并且自己出资录制视频、整理唱腔,一直为传承、传播大平调努力,但仍然面临人才、资金等方面的难题。”淮调、滑县大弦戏、坠剧等剧种也面临同样的困境。
对此,孟祥礼认为,可以用以团带校的教育方式培养戏曲人才,并呼吁政府对稀有剧种的人才培养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难题。
“每一个大剧种都是由小剧种发展而来的。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支持戏曲传承与发展政策,戏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未来稀有剧种将会大有作为。”李树建建议,近期剧本创作方向,可以重点围绕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精准扶贫两个方面创作,用文艺作品展现新时代、新风貌。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