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丘市睢阳区包公庙乡的乔楼村,村民们提起驻村第一书记侯有兵,都说得他是个干起工作不知疲倦的“拼命三郎”。
“这小伙子好得很。他帮大家做的那些事,村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5月21日,乔楼村村民张殿书激动地说。
侯有兵是睢阳区民政局的一名80后青年干部。2014年7月作为局里选派的一名扶贫工作员进驻乔楼村。2017年2月,侯有兵被任命为乔楼村的第一书记。在村里四年多的时间里,侯有兵像是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高速运转,和乡村干部们一起为贫困村办了一件又一件实事。
侯有兵刚到乔楼村的时候,住在破旧不堪的村室里。一天晚上下大雨,屋里到处漏雨。侯有兵他们没法入睡,就在床上摞了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上接雨水的盆子,人就睡在桌子底下。第二天一大早,他想的不是如何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而是贫困户的房子是否漏雨。雨还没停,他们就打着雨伞,趟着泥水,挨家挨户查看贫困户的房子情况。
扎根农村,侯有兵一门心思想着如何让村里的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2016年五六月份,正是为贫困户建档立卡的紧张阶段。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侯有兵和村干部每天工作20个小时,有时候还要熬通宵。这期间,他一次家也没回过,去县城开过三次会,每次都路过自己的家门口,但为了不耽误工作,他一次也没进去。4岁的儿子实在想爸爸了,就打开手机视频和爸爸说说话。可还没说上几句,侯有兵就匆匆忙忙挂断了。
两个月前,儿子得了肠梗阻住院。当时,侯有兵忙着搞“六改”,妻子几次打电话让他回去,他硬是没有回去。
村民张殿书4年前租邻居15亩承包地种植甘蔗和辣椒,由于缺乏技术,地里老是发生病虫害,作物产量极低,年年赔钱。再加上妻子常年有病,张殿书家成了村里的贫困户。为帮助张殿书摆脱困境,侯有兵从睢阳区农牧局请来农业专家袁培祥,担任村里的常年技术顾问。在袁培祥的指导下,张殿书的辣椒产量很快上去了,甘蔗也获得了大丰收,眼瞅着就能脱贫。
可是有了产量,销路又成了问题。侯有兵又多方打听帮他找销路。听说开封有专业经销甘蔗的商户,侯有兵就赶快过去,把商户引荐到乔楼。在他的引荐下,每到甘蔗季,开封商户就到张殿书家的地头,以超过当地零售的价格全部收购。去年,仅甘蔗一项张殿书的纯收入就达一万多元。
在侯有兵等人的帮助下,村里好几户贫困户都和张殿书一样,依靠科学种植摆脱了经济困境。现在,乔楼村通过土地流转,辣椒种植已经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成为全村重要的经济来源。
四年的时间,乔楼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村里村外铺修了2300多米的水泥路,村里建起400平方米的村室、三个公共厕所、一个标准化的村卫生室,所有贫困户的房子整修一遍,村里的扶贫车间已经建成,留守妇女马上就能实现在家门口打工挣钱。
如今,侯有兵已经成为村民们心目中的亲人。一到饭点儿,大家争着拉他到家里吃饭。很多老年人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见面就想和他聊几句。侯有兵说:“一想到村民们对自己的认可,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