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中亮在修剪香菇
□南阳观察记者刁良梓本报通讯员封德李金喜
西峡县寨根乡桑树村的姜中亮今年53岁,两三岁时发高烧,导致双目失明。他家里很穷,打了一辈子“光棍”。去年年底他专门去找村干部,主动要求脱贫。
5月15日,太阳高高挂在树梢,记者从西峡县城出发,驱车60多公里,来到坐落在深山区的姜中亮家。进屋一坐下,就看见脱贫光荣证贴在堂屋雪白的墙壁上,新房、新床、新衣柜,屋里屋外干干净净、井井有条,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双目失明独居老人的家。
“房子是去年村里帮助盖的,装上了自来水,厕所也是新修的,县里干部还带来了新床、新衣柜、新棉被、新棉衣。”姜中亮说,“俺双眼看不见,但感觉地面平整了,下雨也不漏了;邻居跟俺说这屋里屋外都粉刷得亮堂堂的,可排场了。”
以前,他住的老房子因没钱修葺,一到下雨天,外面大下,里面小下,用姜中亮的话说,屋里像和泥,连个插脚的地方都找不到,“饭都吃不饱,哪有心情拾掇?”
如今住上了新房,他每天都要里里外外打扫一遍,心情也格外好,走起路来,忍不住哼起了《穆桂英挂帅》。去年年底,听说整村要脱贫,姜中亮主动跑到村支书陈儒朋家,往门墩上一坐,便算起账来:“瞅瞅,一年低保3450元,山林租金1000元,电费补贴67元,再加上平时剪菇腿一年收入1000多元,全部加一块儿,俺年收入5000多块钱,远远超过国家定的脱贫标准,大伙儿脱贫,俺也要脱贫。”
考虑到姜中亮的特殊情况,陈儒朋迟疑了一下。脾气一向温和的姜中亮急得跳了起来,他站起来挥着胳膊说:“残疾人咋了,咱也有手有脚能干活,不能躺到床上等救济。”
姜中亮身残志不残,别看他一双眼啥也看不见,但心里亮堂,干活凭“感觉”,劈柴、轧面条、蒸馒头、洗衣服,样样都是好手。他一有空就去香菇合作社帮忙搬香菇袋、剪菇腿,“别人一天挣80元,俺一天挣20元就心里怪美。”因为看不见,姜中亮一开始先用手摸,听人讲,心里有底了,就拿起剪刀试着慢慢干,越干越熟练。
在姜中亮的感染下,到去年年底,桑树村有25户59人脱贫,整村都脱了贫。
采访快要结束时,记者注意到,姜中亮床边的桌子上放了一台老式收音机。“召开了十九大,咱们习主席前段会见了金正恩……”姜中亮一边揉面团蒸馒头一边说,国家强了,咱人民就强,如今的日子是最好的日子了,如今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了……记者有些吃惊,不敢相信这是从一位深山里的盲人口中说出来的。
爽朗的笑声回荡在深山沟里,记者问:“您有啥心愿?”姜中亮想了一会儿,有点羞涩地说:“收音机年代多了,吱吱呀呀听不太清楚,俺上街不方便,想请人帮忙买个功能多点的新收音机。”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