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烈日当空,永城市新桥乡新桥村3000多亩的优质强筋小麦“新麦26”,麦穗在阳光下挺直了脊梁,自豪地展示饱满的果实。
这里属于新全家庭农场和春光家庭农场,农场主分别是刘新全和张大光。两个30岁出头的汉子是发小,也是合作伙伴,联手把村里3000多亩耕地基本上都流转过来。
正当他们喜滋滋地跟记者盘算今年的收成时,一位50多岁的农村妇女走过来,对刘新全说:“新全,你叔的地,今年你也流转过去吧!”
刘新全吃了一惊:“婶,俺侯叔的地,不是给多少钱也不流转吗?”
他说的侯叔叫侯自来,外号“老犟筋”,特别认死理儿。当刘新全和张大光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村里土地的时候,侯叔脖子一拧,说啥也不愿意,还口口声声说,“庄稼活不用学,自己就能把地种好。”这才几年光景,态度怎么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唉,别提了,你跟我去地里看看就知道了。”说着,侯婶就把我们往自家地里领。
说话间,侯叔家的地到了,紧挨着新全家庭农场。去年侯叔看刘新全种优质小麦,就跟着学,也种了“新麦26”,现在打眼一扫,就发现了两块地有明显区别:侯叔家的3亩麦子颜色发乌,又矮又稀;家庭农场规模化种植的麦子,金灿灿的,又高又壮。
随行的永城市农业局总农艺师田冲,从两块地各取了一穗麦子,吹开麦壳,区别更明显:侯叔家的麦粒已经有些发干,颜色深,干瘪;家庭农场的麦粒圆润饱满,颜色发青,透着亮。
田冲向记者解释,虽然都种了同一个品种,但是种植大户由市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供应良种、统一机械播种、统一测土施肥、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销订单、统一优质优价,这些优势小农户根本无法比拟。
“最关键的是小农户技术跟不上,造成小麦生长不齐,容易发生病虫害,产量、品质都不行。”田冲说,“按照粮食产量形成三要素来说,亩穗数、穗粒数二者差不多,但是农户家的麦子这两天就得收了,规模化种植的麦子成熟期要晚3到5天,千粒重明显增加,每亩至少增产150斤。”
面对大市场,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显得力不从心。分散的小规模生产不利于机械化,在购买生产资料和出售农产品时,难以获得优惠价格。我国出台多项惠农政策,提供的财政补贴并不少,但平均到每个农户,就显得太少。
田冲说,只有走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路子,通过土地流转、托管或者入股的形式,让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作用,才能更有效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
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我省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截至去年年底总量已达24.7万个。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实现效益最大化,这是农业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
“可不是嘛,老方子不能治新病,自己种地又累成本又高。你叔是个‘老犟筋’,磨不开面子,这才让我跟你说。”侯婶说,“新全,别跟你叔计较,今年把俺们的地也流转了吧。”
“中!”看着侯婶期待的眼神,刘新全一口答应,黝黑的脸上挂着憨厚的笑容。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