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硒”望的田野上,播种机自北向南作业,一粒粒小麦种子藏进大地,共同酝酿一场来年的大丰收……11月初,永城市侯岭乡李口村汇河园家庭农场一派繁忙。
“我们种的是‘新麦26’!”农场女主人谢桂勤心直口快。她说,占地1900余亩的农场连方成片,土地富硒,种植的强筋小麦品质优良。正因为如此,河南华星粉业集团与该农场开展了长期合作,订单农业不但让这里的小麦身价高,还“不愁嫁”。
谈到这时,谢桂勤面带微笑,眼中仿佛看见了明年丰收季翻滚的金色麦浪。“我们农场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看着远处正在作业的旋耕机,农场男主人朱建宽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拥有4辆大拖拉机,2辆玉米联合收割机,4辆小麦联合收割机,还有播种机、旋耕机……”
的确,机械化是现代化农场的强有力支撑。有了这些“钢筋铁甲”的鼎力相助,该农场的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均高效率实现了“播种有方,颗粒归仓”。而设置在农场的智慧农业种植环境测控系统对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强度、氨气、硫化氢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以高科技元素的注入提高生产力,助力粮食丰产丰收。除了种植传统农作物,该农场还拓宽增收渠道,专门拿出100余亩土地搞起了蔬菜种植。这边,上青下白的大葱主要供给永城当地市场;那边,鲜嫩的娃娃菜种在永城,长成后回购至天津,在津门市场受到好评。
致富不忘乡邻。朱建宽、谢桂勤夫妇在把农场搞得红红火火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不少劳动力就业——长期工10人,季节性短期工多达几十人。该村群众苗兰英年逾六旬,丈夫瘫痪多年,儿子体弱多病,家庭十分贫困。“苗兰英是农场的长期工。”谢桂勤说,苗兰英的家庭情况不允许她外出打工挣钱,她在农场不仅工作轻松,收入稳定,还能随时回去照顾家人,像苗兰英这样的贫困户农场里还有3人。
汇河园家庭农场只是侯岭乡产业兴旺的一个精彩缩影。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今年以来,侯岭乡党委、乡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小麦高产创建3万亩,玉米高产创建2万亩;疏通沟渠10.5公里,新修农村道路12公里,新建、修缮桥梁5座;通过土地复耕、残次林整治新增耕地362亩。同时,发挥乡村振兴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吸纳贫困群众就近到该乡各大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就业,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目前,该乡共有100亩以上规模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87个,吸纳了34户贫困户47人务工。
放眼未来,侯岭乡将抢抓一切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政策性项目资金,全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让产业更加兴旺,农民更加富裕。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