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仵树大
大年初二,记者到南召县乔端镇走亲戚。零星鞭炮声在街道间回荡,伴随着孩童们的笑声,乔端镇白河社区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
白河社区是该镇贫困户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居住着358户贫困户的社区被200多米宽的白河一分为二,社区中央,一座大桥横跨南北,将两岸房舍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工”字。
“我家老宅在山那边,土坯墙支起的石棉瓦房,一到冬天,屋里屋外一样冷。”栗玉超用手指着南边的山说,小时候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住进上学时书中描述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房子,没想到,一家人的梦想,镇政府帮着实现了。
栗玉超过年前刚搬进白河社区,住在这儿的二十多天里,他做梦都能笑醒。更没有想到的是,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下,他家分文未掏就住上梦寐以求的河景洋房。
一座白河桥,把栗玉超的老家和乡镇联结在一起。“前几年,没有大桥,夏天河里涨水,冬天下雪结冰,村里就与镇区隔绝了。”栗玉超回忆说,那时候去镇里买农资、卖香菇等农产品都成了问题。
记者自小在镇里长大,见识过河水隔断两岸的情形,下雪或涨水时,别说运送农资农产品了,家住白河南岸的同学几天或十几天到不了学校上课。正是因为交通不便,再加上闺女上大学的开支,栗玉超家成为村里的贫困户。
如今,栗玉超搬进了新家,白河桥彻底破解了买难卖难,他在山里老宅旁种了6000多袋香菇,每年有2万多元的收入,加上农闲之时到洛阳打工的收入,今年脱贫已不成问题。
乔端镇党委书记余春来介绍,自2016年起至2018年底搬进白河社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358户1319人。“镇里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目标,在白河社区投资100万元配套建设了两个扶贫就业车间,引进香菇深加工项目,可以确保100多个贫困群众稳定就业。”余春来说,要让贫困群众既“安居”又“乐业”,既“挪穷窝”又“拔穷根”,不仅要让大桥成为政府和贫困群众的“连心桥”,还要让整个白河社区成为脱贫的根基和产业发展的基地,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夯实基础。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