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尹小剑见习记者李振阳通讯员何泽垚
明媚的春光驱散了冷空气,信阳市平桥区平昌关镇胡寨村的八口塘家庭农场一派忙碌景象,工人们在给“园田居”仿古四合院做最后的装修,整齐划一的农田也在合作社社员的精心管护下逐渐冒出新绿。
马超像往常一样,处理完农场当日事务,穿过田埂,熟练地扯起绿色的网状笼子,查看前几日放置的虾笼。虾苗长势不错,第一批5月就能上市了。
马超是八口塘家庭农场的场主、金实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曾服役8年、荣立三等功,于2011年回乡创业。
难忘故乡情,退伍军人“燕归巢”
1998年,马超参军入伍,军旅生活练就了他吃苦耐劳、坚韧果敢的品质,也帮助他在退伍后的4年里迅速成长为一名年薪50万元的销售经理。
然而在2011年底,马超却作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放弃在上海的事业,回乡创业!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当兵之前从没出过远门。在外打拼时,每年再忙也要回来六七趟,就是觉得家乡亲。”马超的“乡愁”在他从都市返乡后,变成了“心忧”:村子仍保留着幼时记忆中的模样,原地踏步,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看在眼里,谋在心头,马超靠一股拼劲,回乡办起了农场。
没有像样的路,马超就一车一车地拉石子铺垫。石子路修好了,原本崭新的三轮车却报废了。
没有帮手,他就自己开上旋耕机,一天连干十几个小时,旋地近百亩,累了倒头就睡。
缺少技术,他就遍访潜江、洪湖等水产养殖成规模的地方取经,硬把自己逼成了专家。
靠着勤学苦拼过了难关,流转的土地变成稻藕虾塘,种上水果、甜玉米等经济作物,八口塘农场逐渐在特色种养上闯出一片天地。
产业引活水,誓要乡村富又美2016年,马超在八口塘家庭农场的基础上投入资金500万元,成立了金实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扩大种养规模、品质的同时发展乡村休闲生态旅游:赏花、种菜、做地锅饭,满足亲子体验、周末郊游的需求,游客络绎不绝。流转土地1500亩,建成民俗文化区、旅游度假区、农耕试验区、休闲娱乐区、百果园5个功能区,八口塘农场逐渐发展成“以农代游,以游促农”的现代化农场。
农业增效了,如何让乡亲增收成为马超努力的方向。农场的发展壮大给周边群众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还为贫困群众提供技术指导。
“我当过泥瓦匠,手艺活儿都懂一点,马总就让我负责农场的建筑施工。一天按130元给工资,去年我干了200多天,赚了近3万元,靠一双手脱贫了。”年近六旬的涂明友说。农场里除草、施肥、保洁等不同岗位提供给周边5个村的贫困群众,176户贫困户受益。
退伍不褪色,扶贫战场再攻坚
“要带领乡亲致富,扶贫一线就是我奋斗的新‘战场’。”马超给自己立下军令状。
他购置开沟机两台、中型铲车两台,出资新铺设道路4公里,整修水渠3公里,整修风景池塘50余亩。
村里道路平了,渠塘清澈了,每到春夏,站在村头望去,整洁的道路宛如一条灰色长龙,绿意盎然的荷塘水波荡漾。
村容美了,口袋鼓了,村民笑了,马超的脚步却未曾停歇:“脱贫攻坚到了最关键的时期,我必须冲锋在前,尽全力把产业做强,带领乡亲们早日奔小康。”马超说,他要带着军人的作风和光荣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勇往直前、再立新功。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