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孟向东吴曼迪本报通讯员康帆曾倩
3月23日,春光明媚,在淅川县老城镇黑龙泉村,万亩杏李基地里杏李花的馨香伴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异常热闹,这里正举办淅川首届赏花节。
通过杏李脱贫致富的果农刘根太被邀请上台接受表彰。刘根太是黑龙泉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有常年生病的老人,正在上学的孩子。“2012年我跟着村里种杏李的大户租了点地开始学着种杏李。2017年进入盛果期,见到效益,当年就脱了贫。”刘根太告诉记者,杏李还没有结果子的时候,他们就在地里套种花生、中药材等能够短期见效的作物,还养了200多只鹅,弥补林果业的“空白期”。
“今年县里举办赏花节,你看这大大小小的摊位,每天多少都能有些收入。”刘根太说。
在临时摊位区,记者发现寇军红的原生态蜂蜜销售很火爆。
“这季节,丹江边上一步一景,哪儿都是花儿,不用来回奔波放蜂。”寇军红告诉记者,这些年,县里大力发展林果业,他的85箱蜜蜂可有了“口福”,靠着卖蜂蜜,年收入近3万元。2016年,他种了20亩杏李,政府免费提供苗木、技术,到了收获的季节由专门的公司负责收购。
春天赏花卖蜂蜜,夏秋采摘卖果实,一幅春华秋实的生态图景在淅川县徐徐展开。
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要保水质,必须守住生态这条“绿线”,因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做强全域旅游、生态旅游成为首选发展项。近年来,全县先后发展生态农业33万余亩,培育乡村旅游示范村36个,乡村旅游示范户500多户,旅游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接待游客达500余万人次,带动人均增收1500元。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