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管:河南广播电视台   主办: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
  • 设为首页
  • 河南县域经济网

    城市新闻:


    坑塘“变脸”环境变现

    首页 > 三农 > 正文

    日期:2019-12-25 10:29:48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沈丘县卞路口乡霍楼村党支部书记霍国军,如今有了个新身份——村集体坑塘的“塘主”。“这片坑塘占地约20亩,过去堆满了垃圾,夏天蚊蝇乱飞、恶臭难闻,经过整治,如今成了附近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承包给个人后,每年还能产生经济效益。”12月23日,霍国军指着清澈的塘水说,光养鱼这一项,每亩水面每年纯收入就能达到8000元。
      昔日的臭水坑变成了今天的“聚宝盆”,这得益于沈丘县实施的“百村千塘”综合整治工作。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先易后难、一坑一法”的原则,该县立足实际,多途径、多渠道开展坑塘改造,最大限度地变旧为新、变废为宝,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养鱼就怕水污染,搞好管理是关键。”在该乡赵楼村一处水清岸绿的坑塘边,承包人赵书锦正在打扫落叶。过去,这里是窑厂挖土形成的废坑塘,面积约有16亩。2017年,赵书锦与村委会签了20年的承包合同,先后花了80多万元对坑塘进行清淤治理,水里放鱼苗,岸坡种果树,整成了现在年收益超过10万元的标准鱼塘。
      “治理废坑塘,花费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村集体没钱怎么办?我们拿着坑塘整治的效果图,鼓励有资金实力的干部或村民竞拍承包权,谁承包、谁管理、谁受益,等于是‘花个人的钱办集体的事’。”赵楼村党支部书记赵永鑫介绍,在坑塘整治过程中,他们村实行挖大填小,大坑塘产生规模效益,填平后的小坑塘作为宅基地或建休闲活动广场。
      走进该县北城办事处前寨村,一个占地800多平方米的5人制足球场绿草茵茵,四周摆放着不少健身器材。“这里过去是一处臭水沟,经过整治,现在已经成为村民运动休闲的好地方。”驻村第一书记尹华堂介绍,该村在坑塘治理中,对一条横穿村子的荒沟进行清淤整修,引水灌溉农田,“原来是靠天吃饭,玉米亩产不过四五百斤,现在亩产过千斤。”
      坑塘治理好,更要管护好。为避免村民再往坑塘里倒污水,该县“堵疏结合”,派水务专家为各村设计排污管网,铺设排污管道,彻底解决农村污水排放问题;按照“谁承包谁管理”的原则,坑塘承包人如果治理一年还没有达标,村集体将终止承包合同,原承包人失去再次竞标的机会;为实现县乡村齐抓共管,该县建立健全了“塘长制”,将坑塘管理纳入“河长制”管理体系,对坑塘周边垃圾日清日结,对坑塘定期排查,发现问题,责任追究到人。
      “我们发动村干部、坑边农户、五保户、低保户担任‘塘长’,将责任落实到人。有的村还在坑塘边安装了摄像头,采取‘人防+技防’的措施加强监管,如发现有谁乱倒垃圾,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目的就是防范坑塘治理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再反弹’的怪圈。”卞路口乡党委书记牛晓靖告诉记者。
      据初步统计,沈丘县目前已整治大小坑塘2000多处,新增集体用地400多亩,村集体收入增加3000多万元,坑塘治理既刷新了乡村颜值,又带动了村民增收。(河南日报记者 赵春喜 河南日报通讯员 黄海涛)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

    下一篇:柘城县:小草莓结出甜蜜“致富梦”
    上一篇:老张的“甜蜜”生活

    关于我们 |本网动态 |人员名单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