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用玻璃杯,捏上十几根金银花,开水直接冲泡,过20分钟左右,你就等着看吧,金银花会一根根竖立起来,非常好看。”10月30日,巩义市新中镇教练坑村第一书记刘国栋对记者说,“我们教练坑村凉水泉金银花受泉水滋养,矿物质含量丰富。”
巩义市新中镇教练坑村是省级贫困村,地处嵩山余脉五指岭北麓,离镇区约35分钟车程,与老庙村的雪花洞以及周边的峰峦叠翠共同形成浮戏山景区。全村总面积3.11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2881亩,良好的生态孕育出品质上乘的农副产品。2015年,刘国栋到教练坑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在抓好基层党建,开展道路、水库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他还积极引导村民利用山上的地理、气候条件进行特色种植和养殖,并当起了村民的“卖货郎”,跑前跑后,千方百计帮助群众销售农副产品,增加村民收入。
10月30日上午,村民张满仓的家门口堆满了水灵灵的萝卜,他和母亲两个人正忙着挑拣装袋。看到刘国栋走过来,张满仓喜笑颜开,慌忙起身招呼。“多亏有刘书记,我种的菜才能卖出去。”张满仓说,“今年种了一亩四分地的番茄,产了5000多斤果,刘书记帮我联系销售,还自己开着车帮我送货,结果一下子卖了1万多元,往年最多也就能卖五六千块钱。现在该卖萝卜了,还得指望刘书记。”
“山上种的番茄沙瓤儿,水分大,下锅一炒尽是汤汁,没有硬块,还略带酸头,口感非常好。但是因为没有用农药化肥,品相不太好,不好卖。”刘国栋说,“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联系协调巩义市直单位、企业、社团、红十字会,帮张满仓把番茄卖了出去。”
“番茄卖出去了,我的思路也打开了。联系几家单位销售农产品根本不是长久之计,想要让山上的农副产品打开销路,还得搭建平台,借助网络,面向更大的市场。”刘国栋说。
今年9月16日,教练坑村成立了巩义市绿农源种植专业合作社,扶持引导贫困户发展杂粮、金银花种植,合作社对产品进行收购,解决村里农产品质优无存量、量多无销路的现象。
“合作社成立后,预计每户贫困户每年能增收2000元,带动就业10户,力争解决全村80%群众的种、销问题。”刘国栋说,“下一步,我们准备开通电商扶贫网店,构建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让贫困户通过电子商务销售产品。”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