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嘉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马丙宇通讯员杜家利娄敬菊
7347余万元,3288股,22000元。三组数字,对于获嘉县位庄乡南阳屯村村民来说,再熟悉不过。这主要得益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东风,全村3288名股民拿到了每份22000元的股权证,开始分享7347余万元的村集体资产经营红利。这一份分外香甜的改革蛋糕,在2019年春节,定格在了南阳屯人的记忆里。
不光是南阳屯人尝到了改革的“蛋糕”,获嘉县试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让不少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
“通过确权、赋能、活权改革,让原本不流动的农村集体资产变成活资本,沉睡的资源被唤醒了,农民变成股东,获得更多的实惠。”获嘉县委书记王永记在谈到先行先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时说。
2017年6月,该县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100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按照“试点先行、示范带动、全面铺开、压茬推进”的工作思路,实行资产盘活、村企共建、飞地造血、抱团取暖、资产打包、土地统筹经营、政策资金参股、培育新型业态等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方法和路径,“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初步探索了一条中部地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新模式。
今年2月1日,副省长武国定到获嘉县调研,听取了情况介绍,肯定了该县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的做法,勉励该县打好这场硬仗;2月17日,新乡市委书记张国伟率领全市深化农村改革观摩团实地观摩,对他们所做的探索给予了肯定;早在1月11日,全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现场会召开,在全市推广获嘉县的经验和做法。
获嘉模式,如一泓源头活水,正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不竭动力。
“集体资产,一分一厘都不能含糊”——清产核资,破解集体资产清理回收的难题
“集体资产,一分一厘都不能含糊。”改革工作一开始,照镜镇党委便以解决低价流转、廉价租赁等问题为着力点,通过清理规范不合理合同,盘活集体资产实现增收。该镇采取“撑腰、造势、支招”等措施,聘请律师重新核查所有合同,逐村宣讲扫黑除恶的形势,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论证会,交流经验,研判问题,帮助各村走活清产核资这步棋。
东彰仪村是照镜镇清产核资工作中受益的村庄之一。借势清产核资工作,该村将债权债务拖欠、耕种集体土地长期私人占有不交承包费等难题一一破解。不仅清欠了30年来的债权债务,收回承包费52万元,还收回了被农户长期私用的200余亩集体耕地并按市价流转。
摸清集体经济的家底是东彰仪村做好这项改革的关键和基础。该县结合实际制定出台《获嘉县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指导意见》,编制24张“三资”清查表,对集体所有的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核实,摸清资产存量、分布及结构状况,并及时公开、公示,?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形成了良性高效的工作机制,确保“三资”清查完整,结果准确无误,农民满意认可。
被侵占和低效使用的集体资产资源清查回收问题,是农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也是清产核资乃至整个改革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经过认真总结梳理、分析研判,该县将问题归纳为经济纠纷、土地整理、低价流转和久占为业等四种基本类型。针对不同类型,明确破解路径,坚持综合施策,打出党员干部带头、乡贤说服引导、村民公开评议、依法依规处理、扫黑除恶震慑一套组合拳,推动难题逐一化解。改革中,全县75名党员干部主动退出低价承包土地350亩;近千名老干部、老党员和老教师主动引导群众主动腾退集体土地480余亩;通过“四议两公开”收回集体土地1000余亩;律师服务团解决相关问题10个,涉及金额65.9万元。通过对不合理合同的清理、漏登资产的核实等,该县清查登记经营性集体资产2.85亿元、非经营性资产7.35亿元、资源性资产47.37万亩;其中,清理不合理合同658份,涉及土地4172亩、金额1400万元。
清产核资,理顺了权属关系,营造了新风正气,干群关系融洽,为稳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标准定了,大家才信服”——确认成员,破解身份界定的难题
每年重阳节,史庄镇李村都要为村里70岁以上老人发放鸡蛋和白糖。本来是一件好事,为啥却是干部头疼、群众不满?原来,村里有人说,老教师有工资不该发,退休老干部更不能发。村“两委”多次研究,发放标准一直没有定论。
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开展后,村干部决心借助身份界定环节治愈这个多年来的“沉疴旧疾”。
“标准定了,大家才信服。”村“两委”本着“有法依法、无法依规,无规依民”的原则,迅速在全村开展现有人口大普查活动。根据普查结果,对新婚新生儿、在校大中专学生、现役军人、女儿外嫁等各类人群做出明确的身份界定。全村人口由原来的2689人正式核准为2554人。2018年重阳节,村干部鸡蛋和白糖发得省心,村民领得开心,因身份问题引发的矛盾迎刃而解了。
改革工作中,确定集体成员的主体身份是明晰集体财产归属的关键和重点。该县专门出台指导意见,根据区位和发展状况,将全县村庄划分为城中村、城郊村和农业村三种不同类型。针对村庄群众特点,结合相关法律法规,以户籍为基础,坚持依法依规、公开透明、集体讨论、民主确定,连续破解了嫁出娶进、双重身份、空挂户口等问题。
城中村南阳屯村,集体经济体量大,居民身份比较复杂,他们坚持以群众利益为核心,多次召开会议,通过了身份界定“十六项规定”,一把尺子量到底,确认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城郊村城关镇大络纣村,发展潜力大,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否决了已出嫁但户口尚未迁出的人口为集体成员身份的问题,全村群众心服口服。
目前,该县所有村庄已经完成身份界定工作,界定户数9万户、39.9万人,为股权量化提供了依据和基础。
让群众尝到“为发展花钱”的甜头——折股量化,破解保留集体股权难题
史庄镇十里铺村每年集体经济收入80万余元。近年来,对于村集体在整修道路、种植树木的投入,村民颇有微词。
为平民怨、安民心,村“两委”伤透了脑筋。2017年8月启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后,该村“两委”通过认真领会文件精神,多次讨论研究,最后决定以产改为契机,科学设置股权,变村民为股东,明晰产权归属,让丰厚的家底惠及所有村民,让群众尝到“为发展而花钱”的甜头。
为此,村“两委”对全村所有资产进行了清查摸底。根据清查结果,他们将86.7589万元的经营性资产一次性折股量化到2762名股东身上,为赋予村民更多的财产权利,个人股70%,集体股仅占
30%。
大红榜张贴出来的一刻,全体村民奔走相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股权量化是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该县按照资金、资产、资源设置股份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一种或多种资产量化方式,制定符合实际的股权设置和股份量化方案,合理量化集体资产。
股权设置中是否保留集体股权?这是股权量化环节的焦点。该县在反复论证和探索实践后,积极引导各村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保留集体股。一些村庄即使不设集体股,也引导他们在集体收益分成之时,提取一定的公益金或公积金用于公益事业。同时,围绕脱贫攻坚,专门设置了贫困户股,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社会帮扶资金等,投入当地或本村发展前景较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各类市场主体形成的资产(经营性资产),部分以优先股形式量化给贫困村或贫困户,确保贫困户按股分红,增加股权收益。贫困户脱贫退出享受政策后,其股份归村集体所有。
目前,该县已有218个村庄完成了股权设置和折股量化,多数村庄设置了集体股权,为村庄公共事业发展提供了集体资产保障。
“资产”变“资本”,“居民”变“股东”——健全组织,破解组织构架和人员素养难题
去年3月,南阳屯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暨第一届股东代表大会召开,股东代表齐聚议事室,审议通过了《合作社章程》。
“合作社成立实现了集体‘资产’变‘资本’,‘居民’变‘股东’的变革,群众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红。”该合作社理事长王平说,“接下来,合作社将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组建农业、物业、劳务、物流等子公司,走公司化运营之路,壮大集体经济,把改革向纵深处发展,让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带来的红利。”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选什么人代表群众管理集体资产?这是成立组织、规范管理环节的最大关注点。
该县制定出台《获嘉县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选举办法》《获嘉县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等指导文本,引导各村按规定选举,将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股东选为代表,定期组织召开培训会、交流会,提高集体经济组织管理人员整体素养,实现用企业家的理念经营村庄、用市场化的手段谋划发展的目的。截至目前,全县有218个村制定了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选举了理事长和监事长,挂牌成立了集体经济管理组织。
专业的事,交由专业人员干——确保改革方向不偏、力度不减
针对不合理合同如何清理问题,获嘉县第一时间求助专门聘请的律师援助团队。经过多方讨论,律师援助团队发挥专业作用,向县人民法院提出了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相关建议,促使法院依法变更合同,推动问题较好解决。
该县高度重视对改革过程的指导服务,确保改革方向不偏、力度不减。根据每个环节的不同情况,结合获嘉实际,该县出台多项具体的工作指导意见和实施办法,编印各乡镇改革进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和解决案例。同时,从全县抽调出各方面优秀人才,组建成立工作专班,较好解决了统筹、指导、推进、解难等关键问题。尤其是聘请律师、审计等机构人员组成专业援助专班,深入到乡镇、村改革工作一线,帮助解决债权债务纠纷、历史账目不清等难题,随时收集清产核资等各个环节遇到的专业问题,开展支持援助,有效解决了集体资产低价流转、廉价租赁、权属不清等问题,做到了“让专业人员干专业的事”,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获嘉县探索出联包帮扶机制,形成“党建+扶贫+改革”的帮扶新机制。设置驻村工作队主动谋划,帮扶村里发展特色种养业,帮助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全县78个驻村工作队入驻重点村开展帮扶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
冯庄镇职王村是有92户贫困户的非贫困村,许多贫困村的政策无法享受。该村通过与扶贫部门结合,依托亲情招商,与相关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目前,该村筹资200余万元建设530余平方米的厂房。车间建成后可带动5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户预计年增收2万余元,村集体年增收20余万元。
如今,该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正有序进行,全力推进。干部群众各尽其力,营造了良好的村风民风,增强了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农村资源有效激活、集体经济迅速壮大、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农民群众得到实惠,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甜。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声明:本文不代表河南县域经济网观点,如是转载内容,河南县域经济网不对本稿件内容真实性和图文版权负责。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错误信息。)
(责任编辑:田哲)